"老树无枝叶":老树上已没有枝叶,
"风霜不复侵":风霜已不再侵袭它。
# 不复侵:不再来侵袭。侵:侵害,凌辱。
"腹穿人可过":树干洞穿可使行人穿过,
# 腹穿人可过:谓树干老朽,形成树洞,人可穿过。腹穿:指树干上有洞,大得人可以穿过。
"皮剥蚁还寻":树皮剥落甚至还滋生了蚂蚁。
# 寻:相当于中原方言寻趁,即寻趁人,意谓故意找人的事。这里作侵扰解。,剥:剥落。
"寄托惟朝菌":在上面安身的只有朝生暮死的菌类,
# 菌:指生长在枯树上的菌类,即公《答道士寄树鸡》里的“树鸡”。,寄托:寄生。
"依投绝暮禽":甚至没有暮归的鸟儿前来栖息。
# 依投绝暮禽:枯树皮剥叶落,连鸟都不栖息。与上句对。依投:依靠、投奔。暮禽:晚上栖息的鸟。
"犹堪持改火":尚且可以把它拿来钻木取火,
# 犹堪持改火:还可作取火的材料。犹堪:还能。改火:不同季节用不同的木材钻木取火。
"未肯但空心":不肯只是内心空空如也。
# 未肯但空心:本句谓还有用场也。但:只。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围绕枯树展开描写,开篇描绘枯树无枝叶、风霜难侵的衰败之态,接着写其腹穿、皮剥的惨状,朝菌寄生、暮禽不至的冷落,结尾笔锋一转,写枯树虽枯仍有改火之用,不肯仅留空心。诗人以老树作比,自述老而志不衰,彰显了诗人不甘寂寞,不甘默默无闻的志向。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犹堪持改火,未肯但空心”表面写枯树仍有改火的用途,实则借枯树表达诗人自己虽历经磨难,仍不愿虚度此生,要有所作为的志向,将情感和志向寄托于枯树这一形象上。
3. 分段赏析
《枯树》首联“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描绘出一幅衰败的画面,老树光秃秃的,没有枝叶,因为它已经衰败到连风霜都不再侵袭它了,此句直接点明枯树的状态。颔联“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进一步刻画枯树的惨状,树干腹部穿透,人都可以从中穿过,树皮被剥,蚂蚁还在上面寻找着什么。这两句从细节处描写枯树,突出其破败程度。颈联“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写出枯树的孤独冷落,只有朝生暮死的朝菌寄生在上面,而暮归的禽鸟都不再来栖息。通过朝菌和暮禽的对比,衬托出枯树的衰败已使其失去了生机和吸引力。尾联“犹堪持改火,未肯但空心”在前面描写枯树衰败的基础上,笔锋一转,说枯树还可以用来作为改火的材料,它不愿仅仅成为一棵空心的无用之树。这两句借枯树表达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虽历经困境,仍希望有所作为。
4. 作品点评
《枯树》一诗似寓言,诗人以一棵老树作喻,老树虽老,但仍可作改火之用,就如同诗人一样,人虽老而志不衰,颇有自寓之意。整首诗风格沉郁质朴,体现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惊人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以及对自身的感慨和思考。
上一篇:唐·韩愈《送杨少尹序》
下一篇:唐·吕岩《三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