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烽火":我登上高处远望烽火,
# 烽火:又称烽燧、狼烟、狼燧,是一种用于示警的讯号。
"谁谓塞尘飞":谁能说边塞的尘土飞扬无关紧要。
# 塞尘飞:蹭指关塞、边塞。尘,指战场上的飞尘。
"王城富且乐":京城富贵安乐,
"曷不事光辉":为何不追求国家的光辉事业。
"勿言日已暮":别说天色已晚,
"相见恐行稀":怕是日后相见的机会越来越少。
# 行:将、快要。
"愿君熟念此":希望你深思这些话,
"秉烛夜中归":趁夜点燃蜡烛,回去谋划对策。
"我歌宁自感":我唱这首歌岂是为自己感伤,
"乃独泪沾衣":只是独自流泪沾湿衣襟。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人通过登高望烽火的边塞场景,对比王城的富足安乐与边地的动荡不安,借“日暮”“行稀”的时光流逝之景,写出了对相聚时光易逝的担忧;又以“愿君熟念”“秉烛夜归”的殷切叮嘱,传递出对亲友相聚的珍视,最终以“独泪沾衣”的细节,含蓄流露出自身漂泊边地的孤独与感伤。
2. 写作手法
对比:“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诗中“王城富且乐”与“塞尘飞”形成鲜明对比,前句则以“烽火”“塞尘”勾勒边塞战火纷飞、尘沙蔽日的动荡图景,后句写京城王公贵族生活富足安逸、歌舞升平。二者一奢靡一拮据、一静一动,将盛唐表面繁华下的隐忧展现出来,当权贵沉溺享乐时,边疆正承受着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层漠视民生的批判,以及对戍边士卒、边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3. 分段赏析
“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两句是诗人登高所见边塞场景。“登高”二字点明观察视角,“望烽火”直接写边地军情,那袅袅升起的烟火本是战事的信号,可“谁谓塞尘飞”一句用反问语气,似在说“谁能料到这飞扬的尘土竟是战火引发的?”将边地的紧张氛围与诗人的意外之感一并托出。“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两句转向京城与边塞的对比。“王城”指繁华的都城,“富且乐”三字勾勒出京城的安逸;“曷不”是“为何不”的反问,仿佛在说“既然都城如此富足安乐,为何不珍惜这太平光辉?”以乐景衬哀情,暗含对边地百姓的深切共情。“勿言日已暮,相见恐行稀”两句是对友人的叮嘱。“勿言”先否定“天色已晚”的消极想法,“日已暮”本易生归意,可“相见恐行稀”笔锋一转,越是暮色渐浓,越担心往后相见的机会越来越少。朴素的话语里,藏着对聚散无常的无奈与珍视。“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两句是深切的期盼。“愿君”二字直抒胸臆,“熟念”强调“一定要记在心上”;“秉烛夜中归”更添画面感:即便深夜,也要举着火把踏上归程。诗人用“夜中归”的急切,将对友人平安的牵挂,融在一盏灯火的温暖里。“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两句收束全诗的情感。“我歌”本是自我抒怀,“宁自感”却用反问否定了“只是个人感慨”,“难道这歌声里,真的只有我一人的感伤吗?”末句“乃独泪沾衣”更显孤独:原来这歌声、这泪水,早与天下离人的悲喜相通,让整首诗的余韵愈发深沉。
上一篇:唐·权德舆《题崔山人草堂》
下一篇:唐·韩愈《春雪间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