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huǒ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dēng
gāo
wàng
fēng
huǒ
shuí
wèi
sài
chén
fēi
wáng
chéng
qiě
shì
guāng
huī
yán
xiāng
jiàn
kǒng
xíng
yuàn
jūn
shú
niàn
bǐng
zhú
zhōng
guī
nìng
gǎn
nǎi
lèi
zhān

译文

我登上高处远望烽火,谁能说边塞的尘土飞扬无关紧要。京城富贵安乐,为何不追求国家的光辉事业。别说天色已晚,怕是日后相见的机会越来越少。希望你深思这些话,趁夜点燃蜡烛,回去谋划对策。我唱这首歌岂是为自己感伤,只是独自流泪沾湿衣襟。

逐句剖析

"登高望烽火":我登上高处远望烽火,

# 烽火:又称烽燧、狼烟、狼燧,是一种用于示警的讯号。

"谁谓塞尘飞":谁能说边塞的尘土飞扬无关紧要。

# 塞尘飞:蹭指关塞、边塞。尘,指战场上的飞尘。

"王城富且乐":京城富贵安乐,

"曷不事光辉":为何不追求国家的光辉事业。

"勿言日已暮":别说天色已晚,

"相见恐行稀":怕是日后相见的机会越来越少。

# 行:将、快要。

"愿君熟念此":希望你深思这些话,

"秉烛夜中归":趁夜点燃蜡烛,回去谋划对策。

"我歌宁自感":我唱这首歌岂是为自己感伤,

"乃独泪沾衣":只是独自流泪沾湿衣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烽火》是韩愈在贞元三年(787年)写过的一首诗。那时候唐朝藩镇割据闹得凶,边境战事不断。诗人登上高处看见烽烟滚滚,不禁质问:都城的人只顾着享乐,难道看不见边塞的硝烟吗?诗中用王城的灯火辉煌对比边塞的滚滚尘烟,就像一幅画展现着战乱和奢靡的对立。最后那句“秉烛夜归”其实是在讽刺当权者不管国家死活,而“泪沾衣”三个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揪心的忧国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用对比手法展现社会矛盾,体现出韩愈青年时期就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沉郁苍劲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贞元三年(787年)。贞元二年九月,吐蕃进犯边境。彼时二十岁的韩愈身处长安,借诗中对比手法,暗讽唐王朝统治者的昏庸,字里行间浸透了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人通过登高望烽火的边塞场景,对比王城的富足安乐与边地的动荡不安,借“日暮”“行稀”的时光流逝之景,写出了对相聚时光易逝的担忧;又以“愿君熟念”“秉烛夜归”的殷切叮嘱,传递出对亲友相聚的珍视,最终以“独泪沾衣”的细节,含蓄流露出自身漂泊边地的孤独与感伤。

2. 写作手法

对比:“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诗中“王城富且乐”与“塞尘飞”形成鲜明对比,前句则以“烽火”“塞尘”勾勒边塞战火纷飞、尘沙蔽日的动荡图景,后句写京城王公贵族生活富足安逸、歌舞升平。二者一奢靡一拮据、一静一动,将盛唐表面繁华下的隐忧展现出来,当权贵沉溺享乐时,边疆正承受着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层漠视民生的批判,以及对戍边士卒、边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3. 分段赏析

“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两句是诗人登高所见边塞场景。“登高”二字点明观察视角,“望烽火”直接写边地军情,那袅袅升起的烟火本是战事的信号,可“谁谓塞尘飞”一句用反问语气,似在说“谁能料到这飞扬的尘土竟是战火引发的?”将边地的紧张氛围与诗人的意外之感一并托出。“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两句转向京城与边塞的对比。“王城”指繁华的都城,“富且乐”三字勾勒出京城的安逸;“曷不”是“为何不”的反问,仿佛在说“既然都城如此富足安乐,为何不珍惜这太平光辉?”以乐景衬哀情,暗含对边地百姓的深切共情。“勿言日已暮,相见恐行稀”两句是对友人的叮嘱。“勿言”先否定“天色已晚”的消极想法,“日已暮”本易生归意,可“相见恐行稀”笔锋一转,越是暮色渐浓,越担心往后相见的机会越来越少。朴素的话语里,藏着对聚散无常的无奈与珍视。“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两句是深切的期盼。“愿君”二字直抒胸臆,“熟念”强调“一定要记在心上”;“秉烛夜中归”更添画面感:即便深夜,也要举着火把踏上归程。诗人用“夜中归”的急切,将对友人平安的牵挂,融在一盏灯火的温暖里。“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两句收束全诗的情感。“我歌”本是自我抒怀,“宁自感”却用反问否定了“只是个人感慨”,“难道这歌声里,真的只有我一人的感伤吗?”末句“乃独泪沾衣”更显孤独:原来这歌声、这泪水,早与天下离人的悲喜相通,让整首诗的余韵愈发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权德舆《题崔山人草堂》

下一篇:唐·韩愈《春雪间早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