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饮酒时":年轻的时候喝酒,
"踊跃见菊花":总是伴随有争先恐后放着的菊花。
"今来不复饮":现在也不再喝酒了,
"每见恒咨嗟":每次看到菊花总是让人伤感叹息。
# 咨嗟:叹息。,恒:经常。
"伫立摘满手":久久地站在菊花丛中,摘了满把的菊花,
#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行行把归家":惆怅缓慢地拿着回到家中。
# 把:拿着。,行行:不断地行走。
"此时无与语":每当这样的时候总是无人可以说话,
"弃置奈悲何":被抛弃一边的命运啊,人花相同,悲伤又有何用。
# 弃置:指抛弃,扔在一边。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以生活感悟为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少年与当下见菊的不同情景,营造出一种今昔对比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无人倾诉的孤独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将少年时见到菊花的踊跃态度与如今不再饮酒且见菊只叹息作对比,突出时光流逝带来心境的巨大改变,强化内心的感怀。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四句,借晚菊勾起对青春年少时的回忆。往昔面对菊花,能尽情饮酒,何等畅快。如今时过境迁,被贬后的他已无饮酒兴致,见菊徒生诸多感慨。今昔鲜明对比,尽显其被贬后的抑郁心境。后四句描绘诗人面对菊花,伫立良久,最终默默采摘后返程。此刻,诗人与菊花似惺惺相惜。他自觉如被朝廷遗弃在荒远之地,而晚开的菊花宛如被时光遗忘,故而对菊花多了几分怜惜与珍视。
4. 作品点评
韩愈诗歌常以雄奇险怪闻名,然而此诗却别具一格,呈现出含蓄自然、高古平淡的风貌,为我们展现了韩诗鲜为人知的一面。
上一篇:唐·殷尧藩《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