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蛩鸣蜩引兴长":不住明鸣叫的蟋蟀和秋蝉,引发了我的兴致,
# 蜩:蝉。,蛩:蟋蟀。
"玉簪花落野塘香":洁白的玉簪花落入池塘,满塘充溢花香。
# 玉簪:花名。
"园翁莫把秋荷折":劝园主别把塘中的秋荷拆掉,
# 莫:不要。
"留与游鱼盖夕阳":留给鱼儿畅游遮阳吧。
# 盖:遮挡。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绘乡村景色的诗。诗中描绘了西塍废圃中,蟋蟀和蝉的鸣叫引发诗人兴致,玉簪花飘落野塘香气四溢的场景。接着诗人劝阻园翁不要折去秋荷,因为秋荷能为游鱼遮挡夕阳,营造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乡村画面,表达诗人对乡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对生命和谐之美的欣赏。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开篇以肃杀秋色里凄清哀怨的蟋蟀、鸣蝉声,本易引发惆怅,他却反其意,借此引出兴致,景中已含独特情感。玉簪花落野塘,无悲叹反有闲情逸致,花香之景融入悠然心境。后笔锋一转,夕阳下荷叶为游鱼遮阳,诗人劝园主莫折秋荷,此景蕴含对和谐宁静幽境的喜爱与珍视,将诗情画意与情感完美融合,虽“伞”喻荷有借鉴,但“遮阳伞”之喻翻新,独特情景交融使诗别具韵味。
3. 分段赏析
“吟蛩鸣蜩引兴长”,诗的开篇营造出独特氛围。在众多诗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色中,凄清哀怨的蟋蟀和鸣蝉声,常引发心中惆怅,如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这些诗句令无数人闻之落泪。然而,周密却反其意,此般蛩蝉之声竟引发出他许多兴致,这种独特视角瞬间抓住读者眼球,形成强烈反差,为诗歌奠定与众不同的情感基调。“玉簪花落野塘香”,诗人描绘出一幅别具一格的画面。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无“霜叶红于二月花”那般火红艳丽,却有着缕缕郁馥幽香。即便花落野塘,也不见“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伤喟叹,反而给人带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闲情逸致。此句从视觉与嗅觉角度,细腻展现了废圃中的自然野趣,传递出诗人对这种质朴之美的欣赏与陶醉。“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诗人笔锋陡然一转,勾勒出一幅《荷塘夕照图》。夕阳洒下余晖,映照在如伞般的荷叶上,鱼儿在荷叶庇护下自在游动,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诗人不禁发出“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的赞叹。他情之所至,劝园主切勿折掉秋荷枯叶,以免破坏这和谐宁静的幽境。虽以“伞”喻荷非周密首创,《楚辞》早有“荷盖”遮雨之喻,但“遮阳伞”之喻仍算小小翻新,足见诗人匠心独运,对自然生命和谐之美的珍视溢于言表。
4. 作品点评
在诗人的眼中,秋天的自然界宛如一幅充满魅力的画卷,每一处景致皆具独特韵味。他以审美的视角,留意到蛩吟蜩鸣,从中觅得别样意趣;对悄然飘落的花朵,钟情于那悠悠散发的芬芳。哪怕是已然枯萎的荷叶,在他看来,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可为游鱼遮蔽夕阳,构建出一方和谐天地。历来,众多诗人常将秋景染上悲凉色彩,悲秋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这位诗人却独树一帜,笔下的秋景美不胜收,满是生机与意趣。恰似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二者皆突破传统认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重新审视秋天,赋予秋景别样的生命力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