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xíng
shì

朝代:宋作者:王质浏览量:3
yún
zài
kōng
lái
wǎng
yīn
qíng
shī
湿
pín
fēng
chuī
xiù
qīng
què
shēng
xuān
chū
ōu
xìng
xiá
píng
shān
yán
huàn
xǐng
sān
chéng

译文

浮云在万里澄碧的晴空上来往飘荡,似乎在把天气的阴晴酝酿。微雨轻敲着荷叶,发出细碎急促的声响,不一会也洒湿了衣裳,从水面浮萍间飘来的和风吹拂着衣袖,带来一阵清凉。忽而雨过天晴,喜鹊喳喳喧闹,迎接朝阳,鸥鸟也在风平浪静的水面尽情游翔。经过风吹雨洗之后,山色更加明净秀丽,它虽然不言不语,却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气爽。

逐句剖析

"浮云在空碧":浮云在万里澄碧的晴空上来往飘荡,

# 空碧:即“碧空”。

"来往议阴晴":似乎在把天气的阴晴酝酿。

"荷雨洒衣湿":微雨轻敲着荷叶,发出细碎急促的声响,不一会也洒湿了衣裳,

# 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指沿途有荷花,下的雨不大。

"蘋风吹袖清":从水面浮萍间飘来的和风吹拂着衣袖,带来一阵清凉。

# 蘋风: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蘋:一种水草。

"鹊声喧日出":忽而雨过天晴,喜鹊喳喳喧闹,迎接朝阳,

# 喧:声音大而嘈杂。是说喜鹊对日出的喜悦。

"鸥性狎波平":鸥鸟也在风平浪静的水面尽情游翔。

# 狎:亲热、玩乐的意思。是说水鸥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尽情地玩乐。

"山色不言语":经过风吹雨洗之后,山色更加明净秀丽,它虽然不言不语,

"唤醒三日酲":却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气爽。

# 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这里指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行即事》是宋代诗人王质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一幅夏日山行途中的风雨晴晦图。首联以拟人手法写浮云“议阴晴”,统摄全篇;颔联“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承接“阴”,展现雨中山行的清爽感受;颈联“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呼应“晴”,传递出雨后放晴的愉悦氛围;尾联“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再次运用拟人,以山色之美收束全诗。全诗不着一“行”字,却将山行经历与感受刻画得淋漓尽致,景美情浓,构思精巧,尽显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王质(1135~1189),南宋文学家。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郓城)人。绍兴进士,曾担任太学正、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后因受权贵排斥,选择隐居山林。王质工诗词。其诗流畅爽快,得苏轼之遗韵。其词题材丰富,喜用口语,风格清新刚健。主要作品有《山行即事》《定风波·赠将》等。著有《绍陶录》2卷、《诗总闻》20卷、《雪山集》1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出游山水的诗。描绘了夏日山行途中,浮云飘忽似在商议阴晴,荷雨湿衣、蘋风清袖的雨中景致,以及鹊声喧日、鸥狎波平的晴后景象,最后以山色之美收束。全诗借浮云、荷雨、蘋风、鹊声、鸥鸟、山色等意象,生动展现了山行途中的见闻与感受,表达了诗人愉悦闲适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首联“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赋予浮云以人的“议论”动作,生动展现天气的变幻;尾联“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将山色拟人化,突出山色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两句总写天气。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浮云以人的“议论”行为,将飘浮于碧空的云朵描绘成在商量究竟是阴天好还是晴天好。这一奇特想象统摄全诗,既巧妙引出下文多变的天气,又为诗歌增添了灵动的趣味,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两句承接“阴”景。诗人先写听到雨打荷叶之声,后才察觉到衣服被打湿,细腻地呈现出对雨的感知过程。“荷雨”点明雨与荷花相伴,增添了夏日的清新氛围,且雨势不大,反而带来凉爽之感。“蘋风”指从浮萍间吹来的风,“吹袖清”写出风的轻柔,与雨结合,让诗人在雨中感受到的是清爽而非寒冷,侧面烘托出夏日山行的惬意。“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两句承接“晴”景。“鹊声喧”运用拟人,以喜鹊的欢快叫声表现雨过天晴后的喜悦,“喧”字生动传达出鹊的欢快,也暗含诗人的欣喜。“喧”后接“日出”,打破常规语序,新颖别致,仿佛喜鹊在宣告太阳的出现。“鸥性狎波平”则描绘出鸥鸟在平静水面嬉戏的场景,“狎”字将鸥鸟与水波亲昵玩乐的姿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从上(鹊)到下(鸥),从声到景,展现出雨后初晴的和谐美好。“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两句运用拟人且从反面着笔。表面说山色不会言语,实则暗指山色之美无需言语便能震撼人心。“唤醒三日酲”夸张地表现出雨后山色的明净秀丽,即使对于未醉酒之人,也能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以山色之美收束全诗,点明“山行”主题,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诗笔调酣畅淋漓,绘景清丽动人,融情于景浑然天成,其构思之精巧,尽显匠心独运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结句写出人的感受,托出人来,上面以时间为经纬刻意描绘的山间风雨晴晦的变化,便落在实处,使全诗不着一字,却无处不见出山行之意,更见功力。

现代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员王庆璠《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

# 阴晴骤变、风吹雨打、鹊喧鸥戏、山色无语,却能唤醒诗人三日酣醉!诗人以俊爽清丽的笔调描画出山中时时变幻的美妙景致,恰如引导读者与他一道漫步在青山绿水之间。全诗如行云流水,流畅通达。王质自诩“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其诗颇近苏诗风格。

现代江苏师范大学退休副教授、原文学院副院长于盛庭《宋诗精华》

# 这首诗的句法也很别致。“荷雨”一联和“山色妒一联,都应该是仄仄平乎仄,平平仄仄平,但作者却将上句的末三字改成仄平仄,将下句的末三字改成平仄平,即将上下两句的倒数第三字平仄对换。杜甫的律诗,偶有这种句子。中晚唐以来,有些诗人有意采用这种声调。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的“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梅尧臣《鲁山山行》的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就都是上下旬倒数第三字平仄对调。这样,就可以避免音调的平滑,给人以峭拔的感觉。

现代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宋词鉴赏辞典》

# 诗人以俊爽清丽的笔墨描画出山中风雨晴晦的变幻景致,结尾才点出“山”,并托出“人”来,表明人在山中。全诗如行云流水,流畅通达,人与物亲,主客交融。

现代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普《孟子·舍生取义》

下一篇:宋·王安石《千丈岩瀑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