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隆中、":经过隆中、
# 隆中:古隆中已有1800年历史。因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策》,被世人称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桑柘倚斜阳":斜阳下的桑麻绿油油的,
"禾黍战悲风":禾黍颤粟于秋风中。
# 禾黍战悲风:禾黍颤粟于秋风中。
"世若无徐庶":假如世上没有徐庶,
# 徐庶:元直,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本名福,后因为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徐庶。
"更无庞统":则一定没有庞统,
#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三国时刘备帐下谋士,官拜军师中郎将。才智与诸葛亮齐名,人称“凤雏”。
"沉了英雄":这些夭折的英雄们。
"本计东荆西益":本应谋取东边的荆州与西边的益州,
# 东荆西益:荆、益二州。
"观变取奇功":静观天下之变,以立不世之功。
# 取奇功:出其不意的攻占方式,这里是夸耀诸葛亮的功绩。
"转尽青天粟":在粟地中转悠了一圈,
"无路能通":竟然发现没有了道路。
"他日杂耕渭上":当年在渭地屯兵的诸葛,
# 杂耕渭上: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垒。魏军坚壁不出,诸葛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两岸,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作为久驻之计。
"忽一星飞堕":忽然一颗彗星降落,
# 一星飞堕:这里用的暗喻,就是流行坠落代表一个人死亡。这里指诸葛亮之死。
"万事成空":他的一切的谋划都成了空谈。
"使一曹三马":曹氏大权被司马氏家掌握,
# 一曹三马:据传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晋书·宣帝纪》)。“曹”应作“槽”。三马,指司马懿、司马顺、司马昭父子。
"云雨动蛟龙":司马氏集团趁机崛起,如蛟龙得云雨般翻云覆雨。
# 蛟龙:蛟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水龙,由于蛟龙常被人们目击,而应为人知,蛟栖息在湖渊等聚水处,也会悄悄地隐居在离民家很远的池塘或河流的水底。隐栖在池塘与河川的蛟龙,一般会被称作“潜蛟”。
"看璀璨、":看那光芒璀璨的、
"出师一表":那篇《出师表》,
# 出师一表:即《出师表》,它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照乾坤、":忠魂之气映照天地、
# 乾坤:乾坤,八卦中的两卦,乾为天,坤为地,乾坤代表天地。
"牛斗气常冲":忠魂之气直冲天地星辰。
# 牛斗:指牛宿和斗宿。
"千年后":千年之后,
"锦城相吊":我在成都的武侯祠凭吊,
"遇草堂翁":在草庐堂前与同来凭吊的杜甫相遇。
# 遇草堂翁: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避难入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营构草堂,前后居住长达三年之久,故以“草堂翁”命名。
南宋文学家
王质(1135~1189),南宋文学家。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郓城)人。绍兴进士,曾担任太学正、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后因受权贵排斥,选择隐居山林。王质工诗词。其诗流畅爽快,得苏轼之遗韵。其词题材丰富,喜用口语,风格清新刚健。主要作品有《山行即事》《定风波·赠将》等。著有《绍陶录》2卷、《诗总闻》20卷、《雪山集》1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描绘了诸葛亮隐居隆中的萧瑟秋景与北伐未竟的悲壮历程,肯定诸葛亮的忠贞气节,又暗含对其壮志难酬的深切同情,更寄托了词人自身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抑郁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此词巧用典故,虚实相生,“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一句,化用《晋书》曹操梦三马同槽之典:曹操曾梦三马食槽,后司马懿父子篡魏建晋,暗喻诸葛亮死后蜀汉再无擎天柱石,司马氏集团趁势崛起。“看璀璨、出师一表”,直引诸葛亮《出师表》典故,以“牛斗气常冲”赞其忠贞气节贯注天地,呼应南宋偏安背景下对北伐精神的呼唤。典故层叠间既勾勒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又暗含对时局的隐喻,使历史沉思与家国情怀浑然相融。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就点出“隆中”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是诸葛亮隐居之地。作者用“桑柘倚斜阳,禾黍战秋风”的对仗句,勾勒出英雄逝去后的苍凉景象:桑树柘树在斜阳下孤零零地挺立,成熟的庄稼在秋风里瑟瑟发抖。这两组意象既暗示着时光流逝,又暗含王朝衰微。由于词中追思的是壮志未酬的英雄,开篇就以日暮秋深的萧瑟氛围奠定悲怆基调。走过英雄故里,虽然人迹难寻,但历史长卷中永远铭记着他的功业。下笔便转入对诸葛亮毕生功绩的追述。“世若无徐庶,谁识南阳卧龙”道出历史机缘:若不是徐庶举荐,这位旷世奇才可能终老田园。“隆中定策定三分,赤壁火攻定乾坤”系统概括了诸葛亮从隆中献策到赤壁破曹的战略布局。“东荆西益”展现其两路北伐的战略构想:荆州与益州形成掎角之势,静待时机建立奇功。只可惜关羽失守荆州,致使北伐要道只剩川陕一路。“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八字,既写粮草转运之难,更暗含战略要地尽失的无奈:这转折处借鉴了贺铸词中“不言而喻”的笔法,读者需联系前文“本计”二字方能领会其中深意。下片开篇别开生面,打破传统词作结构却气脉贯通。“渭上屯田星陨落”连写两件大事: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备战,最终却如流星陨落。一个“空”字道尽壮志成空的悲凉,所有谋划顷刻成空。“一曹三马”暗指曹魏权臣司马氏,蛟龙受困喻复兴汉室无望。虽然北伐未竟,但《出师表》却如明珠永耀,“璀璨千秋”四字道出这篇表文的永恒价值。结尾处“锦城相吊草堂翁”尤见深意:千年之后,杜甫在成都武侯祠追思先贤,这位诗圣与武侯跨越时空的共鸣,恰是英雄精神永存的明证。作者特意选取杜甫这个隔代知音作结,在众多仰慕者中独树一帜,更显这份精神传承的珍贵。
4. 作品点评
这篇作品在宋词中虽不算特别出色,存在明显局限:将诸葛亮与刘备相遇归为历史偶然,过度强调“一身系天下安危”的个人作用,仍带有封建文人难以摆脱的“英雄史观”。但文章组织严谨,叙事脉络清晰,史料剪裁颇见功力:既能去芜存菁提炼精华,又能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得益彰,抽象论述与具象描写彼此映衬,仍属上乘之作。最值得称道的是结构设计:开篇以自己秋日探访襄阳隆中起兴,结尾用杜甫春日成都武侯祠作结。两地相隔千里,季节跨越春秋,作者与杜甫身处不同朝代,但追思对象始终如一:既是对诸葛亮功业的追怀,也是对贤者境遇的感怀。时空转换间形成巧妙呼应:前人遗迹与今人追思交织,历史回响与现实感慨共鸣,如同跨越千年的对话,在首尾闭环中完成对蜀汉精神的礼赞。
# 该篇由读史而引发创作灵感。词中深情地缅怀诸葛亮,高度评价他的《出师表》,在当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南宋作家敬佩诸葛亮,一再赋诗作词咏赞他的事迹,主要是肯定他坚持北伐、统一中原的理想,这对于当时的抗金斗争是有鼓舞作用的。这首词以叙事为主,间杂议论,只有开篇两句是景语,但读来流转自然,情寓理中,因而不觉空泛。
现代作家喻朝刚、周航《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宋词观止·六·注释·解说·集评》
上一篇:宋·蒲寿宬《白水岩》
下一篇:宋·翁元龙《醉桃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