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liú
dào
zhōng

朝代:宋作者:王质浏览量:3
shān
gāo
shù
duō
chū
chí
shí
shí
qiě
fēn
fēi
liǎng
yóu
shě
rén
jiā
jiàn
kāi
shuāng
zhú
fēi
dōng
qīng
fēng
luàn
qiáo
mài
mǎn
yuán
shān
què
fēi
míng
zhāo
jiāng
sòng
wàn
tiān
fēng
chuī

译文

山高树密太阳升起得晚,早餐时分雾气露水像细雨纷飞。马蹄已走过两座驿站房舍,路边人家渐渐推开两扇竹门。冬青树环绕驿道野蜂乱飞,荞麦田里山雀在枝头跳跃。明天清晨大江将送我启程,万里长空的风吹动游子衣衫。

逐句剖析

"山高树多日出迟":山高树密太阳升起得晚,

"食时雾露且氛霏":早餐时分雾气露水像细雨纷飞。

# 雾露:雾露浓密的样子。,食时:古人一日两餐,早餐在日出之后,隅中(太阳当顶)之前,食时指的就是这段时间。

"马蹄已踏两邮舍":马蹄已走过两座驿站房舍,

# 邮舍:通称驿站,宋代替邮铺或邮台。供传递文书的人员和官员歌宿换马的所在。

"人家渐开双竹扉":路边人家渐渐推开两扇竹门。

"冬青匝路野蜂乱":冬青树环绕驿道野蜂乱飞,

# 乱:一作吼。,匝:环绕。,冬青:一种常绿乔木,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荞麦满园山鹊飞":荞麦田里山雀在枝头跳跃。

"明朝大江送吾去":明天清晨大江将送我启程,

"万里天风吹客衣":万里长空的风吹动游子衣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东流道中》是南宋诗人王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旅途所见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转折,展现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沉浸与离乡羁旅的复杂心绪。首联以平实语言勾勒山区清晨的朦胧景象,暗示行程的缓慢与环境的幽深。颔联运用时间推移(“已踏”“渐开”)与空间转换(邮舍、村落),呈现动态的旅途画面。颈联捕捉自然细节,冬青成列、蜂群纷扰与荞麦丰茂、山鹊啄食的意象组合,既体现地域特色,又暗含生机与静谧的对比。尾联陡然转向抒情,以“大江”“天风”的壮阔景象反衬游子漂泊的孤寂,一个“客”字点明身份,将前文的闲适转为对前路未知的怅惘,形成情感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王质(1135~1189),南宋文学家。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郓城)人。绍兴进士,曾担任太学正、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后因受权贵排斥,选择隐居山林。王质工诗词。其诗流畅爽快,得苏轼之遗韵。其词题材丰富,喜用口语,风格清新刚健。主要作品有《山行即事》《定风波·赠将》等。著有《绍陶录》2卷、《诗总闻》20卷、《雪山集》1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东流道中》是南宋诗人王质在途经安徽东流县时所作。作者因仕途漂泊,从家乡兴国军(今湖北阳新)赴任途中,于东流驿道停驻,目睹山间雾露弥漫、冬青野蜂等自然景致,感受到短暂安宁后,又因次日将乘船离开而触发羁旅之思。诗人借景抒怀,将眼前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与即将远行的孤寂心境交织,既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暗含宦海浮沉的无奈,最终以“万里天风吹客衣”的苍茫意象收束全篇,暗合其屡遭贬谪、辗转任职的坎坷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诗歌以旅途风光为题材,通过描绘山间雾露、邮舍竹扉、冬青野蜂、荞麦山鹊等自然意象,展现南宋文人行旅途中的细腻观察与恬淡心境,同时以“明朝大江送吾去”的远行预想,在清新自然的景物白描中暗含漂泊羁旅的淡淡怅惘,体现了宋诗“以景寓情”的典型特征。

2. 写作手法

对偶:“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雾露且雰霏”以工整对仗勾勒晨景:山势高峻、林木繁密导致日升缓慢,雾露弥漫的朦胧延续至正餐时分。两句通过“山高树多”与“雾露雰霏”的意象叠加,既写旅途之艰,又暗含时间流逝的滞重感。联想:“冬青匝路野蜂乱,荞麦满园山雀飞”以“冬青匝路”联想到旅途的周而复始,野蜂乱舞暗喻生机与纷扰;“荞麦满园”则联想至农耕丰足,山雀翻飞强化田园动态。两组意象并置,将羁旅愁思转化为对自然生命力的感知。

3. 分段赏析

首联“山高树多日出迟”,以“山高树多”勾勒出皖南山区的密林屏障,阳光被层层遮蔽,客观写实中暗含诗人对自然阻隔的直观感受;“食时雾露且雰霏”则通过“食时”(上午)与“雾露”的时空关联,既点明行程缓慢,又以“且”字强化雾气萦绕的凝滞感,与后文“已”“渐”形成虚词勾连,暗示时间推移与心境变化。颔联“马蹄已踏两邮舍,人家渐开双竹扉”,以“两邮舍”(宋代驿站间距十至二十里)量化行程,展现诗人穿行山路的动态,而“渐开竹扉”则捕捉到山民晨起的慵懒,静中有动,渐次苏醒的村落与诗人孤行的马蹄形成对照,暗含羁旅的疏离。颈联“冬青匝路野蜂乱,荞麦满园山鹊飞”,转入细节特写:冬青成列引蜂群萦绕,荞麦结实招山鹊啄食,嗅觉(清香)、听觉(蜂翅)、视觉(飞雀)交织,以生机盎然的田园图景反衬诗人暂驻的闲适,然“乱”“飞”二字亦隐现动态中的不安定感,为尾联转折埋下伏笔。尾联“明朝大江送吾去,万里天风吹客衣”,陡转时空,由山间晨雾切换至浩荡江天,“大江”与“天风”的壮阔意象与“客衣”的渺小形成张力,表面写江湖送别之景,实则以“客”字点明宦游身份,呼应前文“山高树多”的阻隔,将跋涉升华为精神漂泊的喟叹,与李煜“离恨恰如春草”异曲同工。

4. 作品点评

朴素、真切是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开篇从山区常见的景象入手,并无特别新奇之处,却让人倍感熟悉,仿佛置身其中。原因之一在于,它如实呈现了山区清晨(严格来说是上午大部分时段)独有的环境氛围,未经雕琢却意境全出。原因之二在于,诗人巧妙运用虚字串联烘托,使诗句前后呼应,过渡自然不着痕迹。如第二句的“且”字,不仅突出了山区雾露浓重、久久不散的特色景象,还与第三句的“已”、第四句的“渐”相互映衬,起到了渲染情境、深化主题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首七言律诗,拗折跌宕,情景交融,作品联想丰富,豪气横生,体现了作者放旷不羁的风格。

现代四川省傩文化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川剧学学会副秘书长李远强《宋诗名篇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下一篇:宋·陆游《渔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