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xiāng
·
·

朝代:宋作者:王质浏览量:3
shān
qīng
qīng
shuǐ
qīng
qīng
liǎng
àn
xiāo
xiāo
lín
shuǐ
shēn
cūn
yòu
shēn
fēng
líng
líng
líng
líng
piān
zhōu
shēn
chù
héng
chuí
yáng
ōu
jīng

译文

山色青翠,水色青碧。岸边是幽深丛密的芦荻林。在山围水绕之间,一座渔村静立其中。风声清越,白露清凉。一叶扁舟静静地横在那里。在垂杨深处,鸥鹭悠然自得地在水草间觅食。

逐句剖析

"山青青":山色青翠,

"水青青":水色青碧。

"两岸萧萧芦荻林":岸边是幽深丛密的芦荻林。

# 芦荻:芦苇和荻草,两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长于水边。

"水深村又深":在山围水绕之间,一座渔村静立其中。

"风泠泠":风声清越,

# 风泠泠:形容风声清越。

"露泠泠":白露清凉。

# 露泠泠:形容露水清凉。

"一叶扁舟深处横":一叶扁舟静静地横在那里。

"垂杨鸥不惊":在垂杨深处,鸥鹭悠然自得地在水草间觅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相思·渔父》是南宋王质创作的一首词,以渔父生活为题材,通过白描手法展现水乡幽静之景。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以“山青青,水青青”起兴,叠用“青青”“萧萧”勾勒青山绿水、芦荻摇曳的深邃村景;下片以“风泠泠,露泠泠”递进,描绘扁舟横卧、垂杨栖鸥的静谧画面,烘托渔父超然物外的隐逸心境。作品运用叠词增强音韵,意象清丽(如“芦荻林”“垂杨鸥”),通过视听结合与动静对比,营造出空灵意境,体现南宋文人追求自然和谐的隐逸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王质(1135~1189),南宋文学家。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郓城)人。绍兴进士,曾担任太学正、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后因受权贵排斥,选择隐居山林。王质工诗词。其诗流畅爽快,得苏轼之遗韵。其词题材丰富,喜用口语,风格清新刚健。主要作品有《山行即事》《定风波·赠将》等。著有《绍陶录》2卷、《诗总闻》20卷、《雪山集》1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隐逸题材的宋词​​,通过​​青山绿水、芦荻扁舟等自然意象与渔父的闲适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赞叹。

2. 写作手法

反复:上片“山青青,水青青”通过重复“青青”,强调山水交融的清新与生机;“水深村又深”中“深”字重复,既写水之幽深,又暗喻渔村与自然的融合之境。通过字面重复,突出山水与渔村的静谧、幽远,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水深”的具象与“村深”的抽象形成虚实对照,暗示渔村与自然浑然天成的哲学意蕴。情景交融:上片通过“萧萧芦荻林”“水深村又深”等景物,下片通过“风泠泠,露泠泠”“扁舟深处横”等意象,共同营造出清冷而恬淡的意境。将渔父的隐逸之情融入山水风物,实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审美效果,自然景色的清幽与人物心境的淡泊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的诗意空间。渲染:“一叶扁舟深处横”与“鸥不惊”通过渔父的踪迹和鸥鸟的安然,侧面暗示渔村的幽静与渔父的淡泊。以“不惊”的细节反衬环境的极致宁静,同时以“扁舟”的孤影象征渔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3. 分段赏析

上片​​:​​“山青青,水青青”​​,开篇以叠字“青青”勾勒山水相依的画卷,强化视觉上的清新感。两处“青青”既写山色苍翠、水光澄澈,又暗含自然生机,奠定全词淡雅基调。通过色彩的重复叠加,展现水乡渔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两岸萧萧芦荻林”​​,“萧萧”一词双关,既摹写芦荻枝叶摇曳的声响,又暗示秋意渐浓的萧瑟感。两岸的芦荻林与山水相映,形成动静结合的画面:风过时芦荻轻响,静谧中透出自然的律动,进一步渲染渔村环境的清冷幽深。“水深村又深”​​,“深”字复沓,形成音韵回环。前“深”写水势幽邃,后“深”转写村落隐逸,由具象转向抽象。水村相依,愈显其远离尘嚣的静谧,暗含渔父栖身自然、心远地偏的隐逸之趣。​​下片​​:“风泠泠,露泠泠”​​,“泠泠”叠用,摹写清风拂面、夜露滴落的清凉触感。此二字既写自然气候的宜人,又赋予风露以清冽的品格,与渔父淡泊的心境相呼应。音韵上延续上片的复沓手法,强化了全词的音乐性与节奏感。“一叶扁舟深处横”​​,“一叶扁舟”点出渔父的存在,却以“深处横”隐去其人,仅留舟影静泊于水天之间。此句以小见大,通过舟的渺小与环境的浩渺对比,凸显渔父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亦暗含“孤舟蓑笠翁”的隐逸意象。“垂杨鸥不惊”​,“垂杨”与“鸥”构成静谧的生态图景:杨柳低垂,鸥鸟安然,互不惊扰。此句既写自然生态的和谐,又以“鸥不惊”暗喻渔父与自然相融无间的境界,呼应道家“鸥鹭忘机”的典故,表达无欲无争的生活哲学。

4. 作品点评

全词仅借侧面烘托之法,将生活的内蕴、目标与追寻融于景物刻画之内,隐而不彰,含蓄深远,具备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孤村》

下一篇:宋·黄庚《江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