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冻皆咽":所有的泉水因为天寒地冻都好像被堵住了喉咙发不出声,
"我吟寒更切":我吟诵着寒冷的诗句,感觉寒意更加深切。
"半夜倚乔松":半夜时分,我靠着高大的松树,
# 乔松:高大的松树。
"不觉满衣雪":不知不觉中,衣服上已经落满了雪花。
"竹竿有甘苦":竹子有甘甜也有苦涩,
"我爱抱苦节":但我偏爱它那坚守苦节的品质。
# 苦节:坚守节操、矢志不渝。
"鸟声有悲欢":鸟儿的叫声有欢乐也有悲伤,
# 鸟声有悲欢: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指杜鹃啼血传说。
"我爱口流血":但我更欣赏那些叫到嘴边流血也要表达真实情感的鸟儿。
"潘生若解吟":如果潘生能够理解并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 潘生若解吟: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潘生,指晋代潘岳。潘岳三十二岁见白发,是未老先衰的标志。后用“潘鬓”等作为中年即鬓发斑白的代称。
"更早生白发":那他可能早就因为愁苦而早生华发了。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1. 分段赏析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开篇两句,诗人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寒冬的景象。“百泉冻皆咽”,众多泉水都因寒冷而仿佛被冻结得发出呜咽之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寒冷的威力,营造出一种压抑、凄凉的氛围。“我吟寒更切”,在这冰天雪地之中,诗人吟诗,心中的凄苦随着寒冷愈发深切,“更切”二字强调了诗人内心痛苦的程度,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寒夜的情景。“半夜”点明时间,夜深人静之时,本就增添了几分孤寂之感。“倚乔松”,诗人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这一动作不仅展现出诗人在寒夜中的孤独姿态,也暗示了诗人在困境中寻求依靠的心境。“不觉满衣雪”,不知不觉间,雪花已落满衣裳,既写出了雪势之大,也表现出诗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浑然不觉,强化了寒苦的氛围。“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此句由景入情,引入了对竹子的描写。“竹竿有甘苦”,这里的“甘苦”不仅仅是指竹子本身的味道,更是象征着人生不同的境遇。“我爱抱苦节”,诗人明确表示自己喜爱那怀有“苦节”的竹子,“苦节”代表着坚守高尚的操守和品德,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不改变。诗人借对竹子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坚贞品质的向往和坚守,在寒苦的境遇中,这种品质成为了诗人内心的支撑。“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这一句同样由景生情,将视角转向鸟儿。“鸟声有悲欢”,鸟儿的叫声有悲有欢,象征着人生的各种情感。“我爱口流血”,诗人喜爱那啼叫得“口流血”的鸟儿,“口流血”形象地描绘出鸟儿啼鸣的凄切,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如同这啼血的鸟儿一般深沉。诗人通过对鸟儿的喜爱,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哀愁和对人生苦难的感慨。“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尾句借用潘生的典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潘生”指潘岳,西晋著名文学家,以善写哀情著称。“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意思是如果潘生懂得这种寒苦的吟唱,也会更早地生出白发。诗人借潘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寒苦境遇的深刻感受,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暗示了在这样艰难的人生中,诗人经历了太多的愁苦,仿佛岁月都因此而变得更加沉重。
上一篇:唐·鱼玄机《愁思》
下一篇:唐·张九龄《折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