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䖟聚病马":众多蚊虫聚集在病弱的马儿身上,
# 䖟:一作虻。
"流血不得行":马儿流血受伤,再也无法继续前行。
"后路起夜色":身后的道路已被夜色渐渐笼罩,
"前山闻虎声":前方的山林中传来阵阵虎啸之声。
"此时游子心":此时此刻,游子的内心啊,
"百尺风中旌":就像那在百尺高风中飘扬的旗帜,动荡不安。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羁旅忧思诗。描绘了孟郊游历京山时所见病马遭众虻叮咬流血难行、前路夜色渐起且前山传来虎声的艰险场景,表达了游子在仕途困境中苦闷压抑、漂泊惶恐的生命体验。
2. 写作手法
比喻:“此时游子心,百尺风中旌”将“游子心”比作“百尺风中旌”。“百尺风中旌”描绘出一面在高高的旗杆上被狂风猛烈吹动的旗帜的形象。旗帜在狂风中剧烈地飘动、摇摆,其方向和状态完全被风所左右,显得飘摇不定、难以自主。而“游子心”在这里代表着诗人自己漂泊在外、身处困境时的心境。诗人科举失意,游历京山,前路充满艰险(如诗中病马遭虻叮、前路有虎声所体现的困境),就如同那在狂风中飘摇的旗帜一样,内心充满了不安、惶恐和迷茫,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和前行的方向。通过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将游子复杂而动荡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出来。
3. 分段赏析
“众䖟聚病马,流血不得行”,开篇两句便营造出一种凄惨、困顿的氛围。诗人描绘了一匹病马,身上被众多蚊虫叮咬,鲜血直流,以至于无法继续前行。这里,“病马”不仅是实写,更象征着诗人自身或游子所处的艰难境遇,而“众䖟”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困境的恶劣与无奈。“后路起夜色,前山闻虎声”,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周围环境的险恶,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紧张氛围。后方的道路已被夜色笼罩,前方的山林中又传来虎啸之声,使得游子进退维谷,无处可逃。这种环境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巧妙地映射出游子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此时游子心,百尺风中旌”,最后两句诗笔锋一转,将焦点聚焦在游子的内心世界。在这危急关头,游子的心如同在百尺高空中飘扬的旗帜,既显得孤独无助,又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里的“百尺风中旌”形象地描绘了游子内心的动荡与坚韧,使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上一篇:唐·李颀《题綦毋校书别业》
下一篇:宋·苏轼《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