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dān
xiá
ruǎn
fāng
yán
shàng
rén
guī
shān

朝代:唐作者:孟郊浏览量:2
sōng
kěn
qiū
xìng
róu
dēng
shān
zhèng
yǐn
shuǐ
zhí
liú
qiàn
shū
xìn
suǒ
yún
zuò
qiú
xiān
cūn
dào
yuǎn
wǎng
zhāo
jiāo
yóu

译文

松树的颜色不肯向秋天屈服而凋零,玉石的本性不会变得柔软而失其坚贞。登山必须走正当的道路,饮水要取径直流淌的清泉。请仙鹤帮忙捎带书信,向云朵求取材料制作衣裘。仙山村落不要说遥远,若心向归隐不必徒劳地拄着拐杖去招引世俗交游。

逐句剖析

"松色不肯秋":松树的颜色不肯向秋天屈服而凋零,

"玉性不可柔":玉石的本性不会变得柔软而失其坚贞。

"登山须正路":登山必须走正当的道路,

"饮水须直流":饮水要取径直流淌的清泉。

"倩鹤附书信":请仙鹤帮忙捎带书信,

"索云作衣裘":向云朵求取材料制作衣裘。

"仙村莫道远":仙山村落不要说遥远,

"枉策招交游":若心向归隐不必徒劳地拄着拐杖去招引世俗交游。

# 枉:一作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是唐代孟郊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围绕送别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展开,以松、玉等意象起兴,赞美上人坚贞不屈、正直不阿的品格,又描绘其归山途中“倩鹤附书信”“索云作衣裘”的奇幻情景,末句劝其勿恋世俗交游。运用象征、想象手法,语言质朴刚健。第一、二句以松、玉托物言志赞品格,第三、四句借登山饮水双关劝勉,五、六句凭想象绘归山仙气,末两句直抒胸臆表送别劝勉。作品将送别之情与对友人品格的赞美融合,体现孟郊诗歌“以物喻人、质朴深刻”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是由中唐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古诗。孟郊早年生活坎坷,历经多次科举不第,直到五十岁左右才谋得官职。在与友人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分别之际,孟郊写下此诗。一方面是对友人归山修行的送别与祝福,另一方面,诗人自身坎坷的仕途经历,使其对世俗功名有了别样的体悟,借诗中对友人坚守品格、归隐山林的赞美,也暗含着自己对超脱世俗、坚守本心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松色、玉性、登山正路、饮水直流、鹤附书信、云作衣裘等景象,借这些景象表达对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劝其归山勿恋世俗的送别之意,写出了对友人的称颂与劝勉。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以“松色不肯秋”象征友人坚贞不屈、不为世俗所动的品格,松树在秋季依然保持翠绿,不随季节凋零,如同友人在尘世中坚守自己的本心。“玉性不可柔”则象征友人刚正不阿的品性,玉石质地坚硬,难以被改变形状,寓意友人在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时,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操守。用典:“枉策招交游”中“枉策”一词运用了典故,出自《楚辞》。意思是不要徒劳地以策马相招的方式去招引世俗的交游,一方面,借助典故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诗歌的意蕴,让读者在理解诗句时能联想到更多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对“枉策”这一典故的运用,深化了“招隐”的主题,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归山隐居、远离世俗纷扰的劝勉之意,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意象组合:“登山须正路,饮水须直流”的行为意象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而“倩鹤附书信,索云作衣裘”的仙道意象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化场景。行为意象代表着现实的约束和准则,仙道意象则象征着精神的自由和超越。二者的组合,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道德准则的期望,又展现了对友人追求精神自由、归隐山林的美好祝愿,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从现实的劝勉升华到精神的向往。拟人:“松色不肯秋”一句,诗人将松树赋予人的情态与意志,“不肯”本是人的主观态度,这里用来形容松树:即便到了秋日,松树的颜色也不愿像其他树木那般凋零枯黄,始终保持苍劲的绿意。通过“不肯”的拟人化表达,不仅生动勾勒出松树四季常青的坚韧姿态,更暗喻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坚守本心、不随俗浮沉的高洁品格,让自然景物与人物品性巧妙融合。“玉性不可柔”一句,同样以拟人的思路刻画“玉”的特质,“不可柔”是赋予玉“坚守刚硬本性、不愿被弯折软化”的人格化倾向。玉本是自然之物,无主观意识,诗人却用“不可柔”突出其坚硬、纯粹的品性,实则是借玉的特质类比上人刚正不屈、坚守初心的性格,使抽象的品格通过具象事物的拟人化描写变得可感可知,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两句“松色不肯秋,玉性不可柔”,以“松色不肯秋”写松树经秋不凋,“玉性不可柔”喻玉石质地坚硬,用松、玉象征上人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品格,开篇即托物言志,寄寓对友人的高度赞美。第三、四句“登山须正路,饮水须直流”,“登山正路”“饮水直流”既写归山途中的行为准则,又暗喻做人要行得正、走得直,双关手法让诗句兼具生活逻辑与劝勉深意,自然过渡到对友人品格的进一步称颂。五、六句“倩鹤附书信,索云作衣裘”,“倩鹤附书信”想象上人借仙鹤传信,“索云作衣裘”写以云为衣,以奇幻想象绘归山的超凡情景,既显友人归山的仙气,又暗含对其远离尘嚣的期许。尾两句“仙村莫道远,枉策招交游”,“仙村莫道远”劝友人莫嫌仙山遥远,“枉策招交游”则劝其勿徒劳地以杖招引世俗交游,直抒胸臆,收束全诗,将送别之情与劝勉之意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

下一篇:唐·佚名《道杰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