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闹不妨语":溪滩喧闹却不碍交谈,
"跨溪仍置亭":跨过溪流仍建起小亭。
# 仍:一作宜。
"置亭嵽嵲头":亭子矗立险峻山头,
"开窗纳遥青":开窗迎入远方青翠山色。
"遥青新画出":远山青翠如新绘的画卷,
"三十六扇屏":似三十六扇屏风展开。
"袅袅立平地":亭栏袅袅立于平地,
"棱棱浮高冥":棱角分明浮于高空。
"一日数开扉":一日多次开启亭门,
"仙闪目不停":仙人般目光流转不停。
"徒夸远方岫":空夸远方山峦,
"曷若中峰灵":何如眼前中峰灵秀。
"拔意千余丈":诗意高拔千丈,
"浩言永堪铭":刚正之言永值铭记。
"浩言无愧同":雄言无愧于同道,
"愧同忍丑醒":却愧对忍辱清醒的自我。
"致之未有力":传达诗意尚未全力,
"力在君子听":真正的力量在于君子聆听。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1. 分段赏析
开篇“滩闹不妨语,跨溪仍置亭”,以滩声喧闹却不妨碍交流起笔,凸显跨溪建亭的意趣,奠定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基调。“置亭嵽嵲头,开窗纳遥青”,写亭建于高峻之处,开窗引入远方青色,将山水纳入亭中,构建出开阔且富有层次的空间。“遥青新画出,三十六扇屏”,把远方青山比作新绘屏风,奇妙比喻让静态山水有了艺术灵动。“袅袅立平地,棱棱浮高冥”,从亭的姿态,展现其既沉稳立于平地,又似凌虚浮于高空的奇妙观感,蕴含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细腻观察。“一日数开扉,仙闪目不停”,写因景色迷人,频繁开门赏景,“仙闪”凸显景色奇幻,吸引目光。“徒夸远方岫,曷若中峰灵”,由景及思,认为不必夸赞远方山峦,眼前中峰更具灵韵,体现对身边景致的珍视与独特感悟。“拔意千馀丈,浩言永堪铭”,说中峰蕴含的意趣仿佛拔高三千丈,值得铭记,强化对中峰的推崇。“浩言无愧同,愧同忍丑醒”,在自我与外物的关联中,表达对契合内心之景的坚守,不愿因俗见而“醒”于对真意的背离。末句“致之未有力,力在君子听”,则将对亭、对景的感悟,引向对“力”与“听”的思考,似在说传递这份意趣需君子领会,给诗意增添深邃哲思。整首诗以亭为媒介,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体现孟郊对自然景致的敏锐捕捉,以及在平常事物中挖掘深刻意涵的创作风格,让读者随文字领略建亭观山的独特体验与人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