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结金壶":金属的壶中结满了冰,
"寒生罗幕":寒意从丝织的帷幕中生出,
"夜阑霜月侵门":夜深时霜色月光侵入门户。
"翠筠敲竹":翠绿的竹子被风吹得轻响,
"疏梅弄影":稀疏的梅花在月下摆弄身影,
"数声雁过南云":几声雁鸣飞过南边的云层。
"酒醒欹粲枕":酒醒后斜靠在华美的枕头上,
"怆犹有、":伤感中还留着、
"残妆泪痕":残存妆容的泪痕。
"绣衾孤拥":独自拥着绣花的被子,
"余香未减":残留的香气没有减少,
"犹是那时熏":还是那时熏染的香气。
"长记得、":常常记得、
"扁舟寻旧约":乘小船赴旧日的约定,
"听小窗风雨":听着小窗外的风雨声,
"灯火昏昏":灯火昏暗。
"锦裀才展":华美的褥垫刚铺开,
"琼签报曙":报时的玉签已显示天明,
"宝钗又是轻分":又轻轻分开头上的宝钗。
"黯然携手处":在令人伤感的携手分别之处,
"倚朱箔、":倚着红色的帘子、
"愁凝黛颦":忧愁凝聚在眉尖。
"梦回云散":梦醒后如云般消散,
"山遥水远空断魂":山高远水遥远徒自伤心断魂。
南宋词人
蔡伸(1088~1156),南宋词人。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早年与兄蔡佃、蔡伷先后蜚声太学,时号“三蔡”。政和进士,历太学博士、徐州通判等职,还曾入高宗幕府。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蔡伸擅长书法,字画遒劲,又通晓音律,工词。词风雄健俊爽,部分作品感慨壮志难酬。部分词作有南唐词人风致,与周邦彦风格相似。代表作品有《菩萨蛮·广陵盛事》《蓦山溪·登历阳城楼》《点绛唇·登历阳连云观》等。著有《友古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词,亦是冬夜闺怨词。介绍了冬夜的凄冷情景,描绘了寒夜独处的孤寂与对“扁舟寻旧约”往事的追忆,体现了今昔对比的怅惘,营造了凄冷沉郁的氛围,表达了对旧情的怀念、独处的孤独及人生漂泊的伤感失意。
2. 分段赏析
上片:“冰结金壶,寒生罗幕,夜阑霜月侵门”开篇以“冰结金壶”“寒生罗幕”两个对仗工整的短句,从触觉与视觉切入,描绘出冬夜的极致寒冷:铜壶中的水冻结成冰,丝罗帐幕透出刺骨寒意。“夜阑霜月侵门”则将时间推至深夜,月光裹挟着寒霜侵入门户,营造出逼仄的空间感。此处“金壶”“罗幕”等雅致意象与“冰”“寒”“霜”形成强烈反差,暗示主人公在华美的环境中仍无法抵御内心的冷寂。“翠筠敲竹,疏梅弄影,数声雁过南云”镜头转向室外,翠绿的竹子在风中摇曳作响,稀疏的梅花在月光下摆弄着影子,几声雁鸣掠过南边的云层。“敲竹”的动态与“弄影”的静态交织,打破夜的死寂,却更显空寂;南飞的雁群既是离别的象征,又暗喻时光流逝与音信断绝。三种意象(竹、梅、雁)均为传统诗词中孤高、离别的符号,叠加使用强化了主人公的孤独感。“酒醒欹粲枕,怆犹有、残妆泪痕”画面转回室内,醉酒醒来的主人公斜靠在华美的枕头上,悲伤中仍见残留的泪痕。“酒醒”呼应前文“寒夜”的漫长,暗示借酒消愁的徒劳;“残妆泪痕”以特写镜头呈现憔悴面容,细腻刻画女子(或词人化身)独处垂泪的情态,细节中透出难以言说的哀伤。“绣衾孤拥,余香未减,犹是那时熏”独自拥着绣花被子,残留的香气仍未消散,仍是当年熏染的味道。“绣衾孤拥”与“余香未减”形成鲜明对比:身体的孤单与嗅觉的记忆相互撕扯,“那时熏”三字将时间拉回过去,通过嗅觉触发对往昔欢情的追忆,物是人非的怅惘尽在不言中。下片:“长记得、扁舟寻旧约,听小窗风雨,灯火昏昏”“长记得”三字领起回忆,乘扁舟赴旧日约定的场景如电影般闪现:小窗外风雨淅沥,室内灯火昏黄朦胧。“扁舟”象征漂泊与追寻,“风雨灯火”的朦胧感既营造出温馨氛围,又暗示相聚的短暂与虚幻。此句与上片的冷寂形成时空对比,将读者带入往昔的温情中。“锦裀才展,琼签报曙,宝钗又是轻分”画面急转直下:刚刚铺开锦制的垫褥,漏箭却已报晓,宝钗又一次轻轻分开。“锦裀才展”写相聚的短暂,“琼签报曙”以更漏声催促离别“宝钗轻分”化用《长恨歌》“钗擘黄金合分钿”的典故,将离别的无奈与痛苦具象化。“又是”二字暗含多次离别的重复,强化了命运的无常感。“黯然携手处,倚朱箔、愁凝黛颦”在黯然伤神的携手之处,主人公倚着朱红色帘子,忧愁凝聚在眉尖。“朱箔”的华丽与“愁凝黛颦”的悲苦形成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携手处”呼应前文“寻旧约”,但此时的重逢已变为离别,空间的重叠加剧了情感的撕裂。“梦回云散,山遥水远空断魂”结尾以景结情:梦醒后一切如云烟消散,山高水远,徒然让人断魂伤怀。“云散”喻情缘消散,“山遥水远”既是地理阻隔,也是心的距离;“空断魂”三字直抒胸臆,将思念与绝望推向极致。此句与开篇的“冰结金壶”首尾呼应,以苍茫的山水意象收束,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蔡伸《卜算子·小阁枕清流》
下一篇:宋·蔡伸《愁倚阑·一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