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琼滴露冰壶莹":堆积的琼玉滴落露珠,冰壶般晶莹。
"楼外天如镜":楼阁之外的天空像镜子一样明净光亮。
"水晶双枕衬云鬟":水晶制成的双枕衬托着如乌云般柔美的发髻。
"卧看千山明月、":躺着观赏千山之上的明月、
"听潺湲":聆听着潺潺的流水声。
"渡江桃叶分飞后":渡过江水与像桃叶般的爱人分别之后。
"马上犹回首":骑在马上还频频回头张望。
"邮亭今夜月空圆":今夜驿站的月亮白白地圆满着。
"不似当时携手、":不像从前那样与你携手并肩、
"对婵娟":共赏这美好的明月。
南宋词人
蔡伸(1088~1156),南宋词人。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早年与兄蔡佃、蔡伷先后蜚声太学,时号“三蔡”。政和进士,历太学博士、徐州通判等职,还曾入高宗幕府。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蔡伸擅长书法,字画遒劲,又通晓音律,工词。词风雄健俊爽,部分作品感慨壮志难酬。部分词作有南唐词人风致,与周邦彦风格相似。代表作品有《菩萨蛮·广陵盛事》《蓦山溪·登历阳城楼》《点绛唇·登历阳连云观》等。著有《友古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描绘了冰壶澄澈、天幕如镜的月夜景象,融入人物活动画面,转入离别情境并形成时空交错,营造了物是人非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借月抒发的离别后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词中以“邮亭今夜月空圆”与“不似当时携手、对婵娟”形成今昔月色对比,将如今离别后的孤寂与往昔相聚的美好作比,突显物是人非之感。起兴:上片以“堆琼滴露冰壶莹”的月夜景象起兴,描绘出冰壶澄澈、天幕如镜的画面,为下文融入人物活动及后续抒发离别之情铺垫,自然引出词中情感。借景抒怀:全词借月夜之景抒发情感,上片“堆琼滴露冰壶莹”“水晶双枕衬云鬟”等句,以月夜美景映衬人物的闲适;下片“渡江桃叶分飞后”“邮亭今夜月空圆”等景,则寄托了词人离别后的怅惘之情,通过描绘月色下的物象变化来抒发内心感受,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远。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清丽笔触描绘了月夜的澄澈静谧之景,营造出空灵而略带清冷的氛围。开篇“堆琼滴露冰壶莹。楼外天如镜”两句,通过“堆琼”“滴露”“冰壶”“明镜”等一系列清冷意象,从近及远地勾勒出月夜的皎洁、清寒与澄澈,构建出一个广阔而纯净的天地,奠定了全词静谧凄清的基调。随后“水晶双枕衬云鬟。卧看千山明月、听潺湲”两句,将人物融入这月夜之中,“水晶双枕”延续了澄澈意象,与“云鬟”的柔美相映成趣,“卧看”“听”等动作与感官描写,让人物与月夜完美交融,在静谧的情境中暗藏着词人独处的怅然,使整个上阕的画面既有月夜的空灵之美,又有人物情感的细腻流露。下阕转入离别后的回忆与怅惘,将相思之情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渡江桃叶分飞后。马上犹回首”两句,以“桃叶分飞”的典故引出离别之事,“马上犹回首”的动作细节,生动刻画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让离别之苦具体可感。结尾“邮亭今夜月空圆。不似当时携手、对婵娟”两句,以今昔对比收束全词,“邮亭”点明旅途的孤独处境,“月空圆”的圆满与“空”的孤寂形成反差,再与“当时携手对婵娟”的温馨场景对比,一个“不似”直抒胸臆,将如今的孤寂与对往昔的眷恋交织在一起,使相思之情达到高潮,语淡情深。
上一篇:宋·蔡伸《生查子·霜寒月满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