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滑腻蛾眉秀":锦江滑腻峨眉山秀丽,
# 滑腻:平滑细腻。《唐语林》卷八:“蜀人织锦,初成必濯于江,然后文采焕发。”“锦江”之名源于此。“滑腻”之说当与此有关。峨眉: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此均用以泛指蜀地。,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
"幻出文君与薛涛":变幻出卓文君和薛涛这样的才女。
# 文君:卓文君,西汉人,美而多才。慕司马相如之才,与之私奔,为千古之风流佳话的主人公。,幻出:化出,生出。
"言语巧偷鹦鹉舌":言语巧妙好像偷得了鹦鹉的舌头,
# 巧偷鹦鹉舌:比喻言辞锋利善辩。鹦鹉在古代被认为是善言之鸟。
"文章分得凤凰毛":文章华丽好像分得了凤凰的羽毛。
# 凤凰毛:比文采斑斓。《南齐书·谢超宗传》:“王母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恐灵运复出。”(谢超宗为谢灵运之孙)语或出此。凤皇:即凤凰。
"纷纷辞客多停笔":擅长文词的人都纷纷停下了自己的笔,
# 停笔:谓文士们多因自感才学不及薛涛而搁笔。,辞客:文人,诗人。,纷纷:众多貌。
"个个公卿欲梦刀":公侯们个个想像王浚梦刀升迁那样离开那里。
# 梦刀:梦见刀州,即想到蜀地为官。用晋王濬梦见头上悬刀而迁益州刺史典故,参见前李远《送人入蜀》注。句谓薛涛在蜀,公卿们都想到蜀地做官,以便能结识亲近她。
"别后相思隔烟水":分别后远隔烟水无限思念,
# 烟水:泛指风烟山水。李白《金门答苏秀才》:“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菖蒲花发五云高":这思念就像庭院里菖蒲花开那样盛,像天上祥云那样高。
# 五云:祥云,瑞云。旧以为仙子居处。《云笈七签》:“元洲有绝空之宫,在五云之中,王灵仙母、金华仙女常所游也。”《长恨歌》:“楼殿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菖蒲:草名,有香气,生于水边。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寄赠薛涛》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蜀地山川灵秀孕育才女薛涛的传奇形象,以卓文君为映衬凸显其文采风华;通过“鹦鹉舌”“凤凰毛”等华美意象赞其言辞机敏、文才绝世,营造出文人倾慕、公侯折服的盛誉氛围;尾联以“菖蒲花发五云高”的缥缈意境,婉曲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情缘的追忆与无由相会的怅惘,既展露对薛涛的倾慕,亦暗含男性文人情感书写中的权力博弈与始乱终弃的虚伪性。
2. 分段赏析
首联“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将蜀地山水人格化,以锦江的柔媚与峨眉的灵秀暗示薛涛兼具女性柔美与文人风骨。卓文君的典故看似褒扬薛涛的才情与风流,实则暗含“私奔”“艳情”的隐喻,将女性创作者框定于“才妓”传统中。元稹通过地理与历史的双重编码,既塑造了薛涛的“才女神话”,又将其置于男性文人的审美凝视之下。颔联“言语巧偷鹦鹉舌”以鹦鹉舌喻薛涛的辩才,但“偷”字暗含对女性才华的贬抑——即便机敏如鹦鹉,终究是“模仿”而非原创。“文章分得凤凰毛”化用《南齐书》中“谢超宗有凤毛”之典,将薛涛纳入士大夫文学谱系,却以“分得”暗示其才华是男性文坛的恩赐。颈联“纷纷辞客多停笔”表面上赞薛涛令文人搁笔,实则以集体“停笔”的夸张叙事,将薛涛客体化为被争夺的文化符号。尾联“菖蒲花发五云高”以菖蒲(罕见开花)暗喻两人曾有亲密关系,但“五云高”(仙境)又将薛涛推至遥不可及的神坛。这种“既承认过往情缘,又否定现实可能”的修辞,暴露元稹的情感策略:既消费与才女的绯闻以标榜风流,又以“仙凡有别”的意象回避责任。陈寅恪评其“巧宦”“巧婚”,正指此类文字游戏背后的世故。
3. 作品点评
从思想性角度审视,此诗并无太多值得称许之处。它主要是对薛涛的才情、诗艺以及口才之美予以高度赞誉,流露出诗人因无缘与薛涛再次相见,而心生怅惘眷恋之情。然而,整首诗行文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各部分衔接紧密,浑然一体,不失为才子佳人相互赠答的得意之作。
# 安人元相国,制科之选,历天禄畿尉,则闻西蜀乐籍有薛涛者,能篇咏,饶词辩,常悄悒于怀抱也。及为监察,求使剑门,以御史推鞠,难得见焉。即就除拾遗,府公严司空绶,知微之之欲,每遣薛氏往焉。临途诀别,不敢挈行。洎登翰林,以诗寄曰:“锦江滑腻云云。”乃廉问浙东,别涛已逾十载。方拟驰使往蜀取涛,乃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篇韵虽不及涛,容华莫之比也。元公似忘薛涛。
唐范摅《云溪友议》
# 起言涛为山川名秀所生,却妙以文君伴说。“滑腻”二字,“秀”字,切女郎,更工妙。下言其巧于言语,具有文才,故诗人搁笔,官官争思梦刀,用三刀梦益州事。菖蒲花不得见,五云高不可攀,借以喻会合之难也。此等诗极香艳,却无香奁俗气。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上一篇:唐·鱼玄机《暮春即事》
下一篇:唐·刘蕃《状江南·季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