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穷门少侣俦":幽深的小巷和贫穷的家门很少有伴侣朋友,
# 侣俦:侣伴。
"阮郎唯有梦中留":只有阮郎只能留在我的梦中。
# 阮郎:传说东汉时刘晨、阮肇人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留居半年。仙女对他们以“刘郎”、“阮郎”相称。诗中以“阮郎”代指情人。
"香飘罗绮谁家席":香气飘来不知是谁家的宴席,
# 罗绮:华贵衣服。
"风送歌声何处楼":风送歌声不知从哪座楼中传来。
"街近鼓鼙喧晓睡":靠近街道鼓声喧闹搅扰了清晨的睡眠,
# 晓睡:睡早觉。,鼓鼙:乱鼓声。鼙:军中用的一种鼓。
"庭闲鹊语乱春愁":庭院寂静喜鹊啼叫搅乱了我的春愁。
"安能追逐人间事":怎么能去追逐人间的琐事,
"万里身同不系舟":我愿像万里之外不系之舟一样自由。
# 不系舟:漂泊不定。
中晚唐女冠诗人
鱼玄机(844?~868),唐代诗人。原名幼薇,字幼微,一字蕙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为补阙李亿妾,因李妻不容,于咸通中出家为女道士。鱼玄机的诗多写男女情思,属对工稳,遣词用典有新意,写男女之情真切细腻、坦率热情,也有婉曲细腻、意境雄浑阔大、恬淡悠闲之作。其诗善用意象,注重炼字以及艺术手法和叠字的使用。其诗作展现了女诗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一些唐朝的社会活动,同时体现了进步的女性意识,以及乐观的生命精神和超越时代的爱情观念,为后世女性主义的研究作出贡献。有作品《寄李亿员外》《江行》《赋得江边柳》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它描绘了鱼玄机出家入道后独居的生活场景,体现出她在花样年华身处僻居孤观、远离尘世的方外生活中,难以适应的心境。尽管她结识诸多风流名士,也有过志趣相投的情人,但皆未能长久相伴,失望之余,深深的寂寞常伴其身。
2. 写作手法
用典:“阮郎唯有梦中留”运用了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典故。仙女以“刘郎”“阮郎”称呼二人。鱼玄机在此处用“阮郎”代指自己的情人李亿,通过这一典故丰富了诗歌内涵,含蓄地表达出自己与情人分离,只能在梦中相见的无奈与思念。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香飘罗绮谁家席,风送歌声何处楼”描绘别人家举办着充满美酒佳人、轻歌曼舞的豪华宴会,散发着香气,传来阵阵歌声。而作者自己却孤独寂寞,被情人抛弃,生活困苦。以他人宴会的热闹欢乐反衬出作者被遗弃后的孤独、凄凉,使作者的悲惨境遇和凄凉心情更加突出。反问:“香飘罗绮谁家席,风送歌声何处楼”这两句以反问的形式出现,表面上是在询问香气和歌声来自谁家的宴席与楼阁,实则通过这种反问语气,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他人美好生活的向往、羡慕与自身处境的不满,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力度,更深刻地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情绪。比喻:“万里身同不系舟”将自己的身世比作“不系舟”,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在失去依靠后,如同没有缆绳系缚的船只一般,在世间孤独漂泊,生动地体现出诗人孤独无依、漂泊不定的状态,使这种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对比:“深巷穷门少侣俦”描绘出作者居住在偏僻穷困之处,身边缺少伴侣的孤寂场景;而“香飘罗绮谁家席,风送歌声何处楼”展现的是别人家热闹、奢华的宴会。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作者生活的落寞与他人生活的热闹之间的巨大差异,强化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哀怨。
3. 分段赏析
“深巷穷门少侣俦,阮郎唯有梦中留。”诗开篇,作者便坦率直白地道出自身困于穷苦、孤独难遣的愁绪,以及对红颜薄命的喟叹。此处“阮郎”运用了闺怨典故,相传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邂逅仙女并留居半年,归来时世上已历经七世,仙女以“刘郎”“阮郎”称呼二人。鱼玄机15岁时被李亿纳为宠妾,后遭其正妻妒忌而被弃,可她对李亿依旧情深意笃,诗集中有多首寄给李亿的诗作。诗里的“阮郎”,正是代指李亿。“少侣俦”与“梦中留”,是作者在现实的重重挫折之下,对命运不公、情路坎坷的无奈悲叹。诗的第二联笔锋陡然一转,“香飘罗绮谁家席,风送歌声何处楼”,以反问句式,抒发作者对美酒佳肴相伴、轻歌曼舞萦绕的宴会场景的向往、歆羡与嫉恨,从反面映衬出她被人遗弃后的凄凉心境。这一诗句,与汤显祖《牡丹亭》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皆是作者从备受宠爱到惨遭抛弃,从锦衣玉食至贫困潦倒,内心锥心之痛的叩问。“街近鼓鼙喧晓睡,庭闲鹊语乱春愁。”在这般痛苦的岁月里,作者只能借昏睡消磨时光,试图逃避现实的烦忧,寻觅梦中的欢愉。然而,鼓鼙声声,将美梦惊醒,那冷落寂静的庭院中,鹊儿的啼叫,更撩拨起无尽愁绪,让人不禁揣测吉凶。诗中的“乱”字,精准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以及无力改变现状的痛苦挣扎。“安能追逐人间事,万里身同不系舟。”在封建“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束缚下,女子失去丈夫便仿若失去依靠,如同无根浮萍,丧失追求个人幸福的根基。正因如此,诗人深感悲戚的并非仅仅是时光匆匆流逝,而是那孤独无依的漂泊之感,使她不敢再去追寻人间的幸福欢乐。这是作者在封建伦理道德的重压下,自卑心理的生动写照,也是对所处恶劣环境最沉痛的控诉。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语言直白流畅,巧妙运用反问句式,有力地强化了情感表达,使诗中不同情境之间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这也正是作者诗歌艺术的精妙所在。
上一篇:唐·杨敬之《赠项斯》
下一篇:唐·元稹《寄赠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