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下见五城楼":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
# 五城楼:道观的房舍。《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下:一作“初”。,仙台:高处的观景台。
"风物凄凄宿雨收":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 宿雨:隔宿的雨。
"山色遥连秦树晚":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
# 山色:晓山翠色。
"砧声近报汉宫秋":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疏松影落空坛静":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
# 空坛:与下小洞皆指道观景物。
"细草香闲小洞幽":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 幽:清幽。,闲:一作“开”,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
# 方外:尘世以外,《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外者也,用丘游方之内者。”后引申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何用:何必。
"人间亦自有丹丘":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 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其诗工整清丽,注意辞藻和技巧,多为流连光景和唱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高仲武评其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此外,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叙述韩翃与其妾柳氏在战乱中悲欢离合的故事。代表作品有《寒食》《送故人归鲁》,著有《韩君平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道教题材的游览题咏诗,通过描绘雨后仙游观的清幽景致,展现了道家圣地的超凡意境。
2. 写作手法
铺垫:“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通过“宿雨初收”的清新景象,为全诗奠定空灵基调。“宿雨”既暗示雨后景物的洁净,又以“凄凄”赋予风物朦胧的诗意,暗示此处远离尘嚣。用典:“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化用《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的典故,以“丹丘”代指长生之地。此处反用典故,强调人间亦有仙境,无需远求,既契合道观“仙游”之名,又暗含诗人对现世清幽之境的满足。白描:“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以简练笔触描绘道观内景。“疏松影落”“细草香闲”通过视觉与嗅觉的细节,展现空坛、小洞的幽寂,凸显道家“空灵”特质。渲染:颔联“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运用了“渲染”的手法,通过“秦树”“汉宫”二词的修饰限定,渲染出古朴、厚重的历史氛围。所谓“秦树”“汉宫”并非实写具体景物,而是借历史意象代指寻常古树与砧声。这种渲染不仅契合仙游观“寻访长生”的仙家主旨,更以古朴之景烘托出道观的超脱世俗之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悠远与厚重。直抒胸臆:首联在描写初入仙游谷门所见的壮丽景色后,直言“心中的欣悦”——这种欣喜不仅源于景物如“天上仙宫”的壮丽,更因雨后天晴、景物洁净鲜明的爽快感,情感表达直白真挚。颈联通过“疏松”“细草”“空坛”“小洞”等观内景物的描写,进一步透露出“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尾联则以“称赞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直接点题,直陈对闲适生活的倾慕。这些情感的直接表露,使诗歌情感真挚自然,毫无矫饰。
3. 分段赏析
首联是刚进入仙游谷门时看到的景象,也就是从山上往下俯瞰道观,让人不禁感叹这里建筑的宏伟华丽。同时,心里也涌上一股欣喜——不只是因为眼前的景物像天上的仙宫般壮丽,更因为天气晴朗,刚停的雨把周围的一切都冲洗得干净透亮,显得格外鲜明。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真实的观感,还为后面的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值得一提的是,首句中的“初”字,在《全唐诗》的版本里写作“下”字,这样俯视的意味更明显。颔联继续写仙游观的外景,但视角从俯视变成了远望,还点明了此时是秋天的傍晚,自然地引出了对历史的怀念。这里的“秦树”和“汉宫”并不是真指秦朝的树、汉朝的宫殿,只是用这两个词来代指普通的古树和捣衣声。不过加上“秦”“汉”二字还是有讲究的——它们让画面多了一份古朴的历史感,把时间拉得很长很长,仿佛带着读者走进了漫长岁月的长河里,暂时忘却了人生的短暂。这种写法和道观追求长生不老的主题暗暗契合,很符合游览道观题材的需要。另外,诗里把大树和捣衣声放在一起写,是秋天常见的意象组合,就像李颀在《送魏万之京》里写的“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以对比着看看。颈联的写法有明显转折,符合“起承转合”的结构。从写景来说,从观外转到了观内,写的是在仙游观里面看到的景象;从情感来说,从单纯的描述所见所闻,转到了写自己参观时的内心感受。这里写的景物是稀疏的树影、细弱的草丛、空着的祭坛和小山洞,给人的感觉是一片安静深远。具体来说,稀稀拉拉的树影遮住了大殿前的祭坛,四周静悄悄的没什么声响;细细软软的小草长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这里又深又静。这些景物描写里,藏着作者对远离世俗、修身养性生活的一种向往。尾联是全诗的收尾,符合“合”的要求。这里悄悄用了《楚辞·远游》里的典故,说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清幽之地,表达了作者对轻松自在生活的向往。再加上这里地名就叫“仙游”,所以结尾这句话特别贴合主题。
4. 作品点评
全篇语言精致优美,声韵流转和谐,诵读时朗朗上口。然而内容显得空洞浅薄,只宜诵读而难以细品。
# 气格近逸,吾节亦雅,佳佳。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周珽曰:韵致亦自楚楚。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高华整炼,绝近李颀,中唐之极盛也。
明邢昉《唐风定》
# 读此五、六两句,便胜读全部《道经》,不谓先生眼光至此!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若非次句,中联如何承接?若非七句,全首如何结合?真可味。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颔联极精警之致,此二语接得匀称,格意又不犯重,甚妙。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气息沉雄,笔下有萧散之气。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落句两句如一句,上句略作开势,下句合而意义愈显愈深,盖谓人间自有妙境,何用托之于仙!
唐皎然《诗式》
# 既登山以后,未入观以前,所见所闻如此,风物凄清已隐然有个“晚”字、“秋”字在内,非但以宿雨初收之故。“秦树”、“汉宫”须活着,妙处全在“远连”、“近报”之四虚字。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何焯云:“初”字乃与“何用别寻”呼应。三、四台上远望之大观,五、六观中历览之幽致,皆一高一下,乃尽见五城十二楼也。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三、四言其地之所近,五、六以境之幽起结语。次句似脱,然是秋晚意。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诗格乎正忽湔,去佻小之习。
清乔亿《大历诗略》
# 此篇全是赋体,首句出题,后写观中之景。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
# 收合仙游意。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描绘了观外高远开阔的景象,观内寂静清幽的景色。对习静向道表示钦慕之情。
清蘅塘退士《白话唐诗三百首》
上一篇:唐·李白《怨歌行》
下一篇:唐·白居易《为薛台悼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