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归客倚筇行":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
# 倚:一作依。
"冷燐依萤聚土塍":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
# 土塍:田间的土埂。塍,田埂。,萤:萤火虫。
"村店月昏泥径滑":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
"竹窗斜漏补衣灯":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 漏:漏壶,计时用,可以滴水,也可以漏沙。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思乡的七言绝句,整首诗通过对“夜”中意象的选取和“归”途中情景的描绘,将游子行路的艰辛与对家的思念、到家的温暖巧妙融合,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和归乡的喜悦。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选取“夜深”“冷燐”“萤”“月昏”等典型夜间意象,描绘出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营造出阴森、孤寂的氛围,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之感,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细节描写:“依筇行”通过“依”这一动作细节,生动刻画了归客疲惫不堪,需拄杖蹒跚前行的形象,侧面展现其长途跋涉的劳累;“泥径滑”则以归客加快步伐导致更觉路滑难行的细节,体现其归家心切,无暇顾及脚下状况。反衬:“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以荒郊野外的阴冷、村店的寂静冷漠,反衬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环境越是艰难孤寂,越能凸显他对家中温暖的渴望,以及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虚实结合:“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实写游子深夜归途中的所见所感,如荒野的冷燐流萤、村店月昏泥径滑;虚写家中“竹窗斜漏补衣灯”的温馨场景,是游子快至家门时的想象。由实入虚,将归途的艰辛与对家中温暖的期盼融为一体,情感真挚动人。寓情于景:结尾“竹窗斜漏补衣灯”以景作结,描绘深夜中自家竹窗透出的灯光和灯下补衣的身影,蕴含着家人对游子的关切与思念,将思乡之情、归家的喜悦以及对家人的感激之情推向高潮,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夜深归客倚筇行”:“夜深归客”四字如重锤定音,直接点明诗题“夜归”,同时暗含诸多信息,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游子仍执着归家,思家之情的浓烈程度不言而喻。“依筇行”三个字堪称神来之笔,生动地勾勒出归客的形象——他拄着竹杖,脚步蹒跚。“依”字精准地体现出归客疲惫不堪,需借助竹杖支撑前行的状态,由此可以想见其长途跋涉的艰辛,以及深夜行路的艰难;而即便如此劳累,却依然坚持赶路,足见其近乡情切,归家之心急切如焚。“冷燐依萤聚土塍”:此句描绘归客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夜幕笼罩下,田野的土埂上,冷幽幽的磷火与星星点点的流萤聚集在一起,闪烁明灭。“冷燐”“萤”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阴森、诡异且幽寂的氛围,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之感。在这荒郊野外,唯有他一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孤独与恐惧之感扑面而来。然而,正是这种艰难的环境,更加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越是途中阴冷孤寂,越能凸显他对家中温暖与安宁的渴望,归家的决心也愈发坚定。“村店月昏泥径滑”:诗句写归客终于走进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店。在昏暗朦胧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无声,甚至有些冷漠。但对于归客而言,家乡的村店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打破了深夜荒野的死寂,带来了一丝生机,让归客心中涌起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也让他归家的脚步不自觉地加快。“泥径滑”三个字,细腻地描绘出归客因归心似箭,加快步伐,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道路泥泞湿滑的情形。一个“滑”字,既写出了行路的艰难,又暗含归客急切归家、无暇顾及脚下状况的心情,生动地展现出他匆匆转过村店,朝着家门快步走去的模样。“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随着画面的延展,一幅充满温情与爱意的图景呈现在归客眼前。夜色已深,四周漆黑一片,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沉睡之中,唯有自家的竹窗透出一缕昏黄的灯光,透过窗户,还能隐约看到灯下补衣的身影。这意外的景象,瞬间温暖了归客疲惫且冰冷的心。“斜漏”二字,精准地描绘出灯光从竹窗缝隙中斜斜透出的状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氛围;“补衣灯”则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深夜里家人仍在灯下缝补衣物,这份默默的守候与牵挂,饱含着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归客在外漂泊已久,此刻看到这熟悉的身影和温暖的灯光,思乡之情、归家的喜悦以及对家人的感激之情交织在一起,强烈地叩击着他的心扉,使全诗的情感达到高潮,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夜归》一诗以精巧的结构与细腻的笔触,构建起独特的情感叙事。开篇首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身份,随后三句以移步换形之法,将归客离家渐近的过程娓娓道来。随着空间的推移,环境景物如画卷般次第展开,人物心境亦随之跌宕起伏。诗人选取倚筇独行的归客、幽冷明灭的磷火、昏月笼罩的村店、竹窗斜漏的暖灯等极具典型性的意象,将“夜”的深邃与“归”的迫切巧妙交织。每一处景物描写皆紧扣“夜”的幽寂,每一笔情感抒发均不离“归”的期盼,虚实相生间,生动勾勒出远游者深夜跋涉、临近家门时的复杂心绪。诗中冷寂与温暖的强烈对比,使得归家的渴望与亲情的慰藉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动容,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贺铸《杵声齐·砧面莹》
下一篇:宋·释妙总《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