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一月雨不休":巴陵一带整月雨水不停,
"岂惟人病天亦愁":难道只有人们生病,连上天也满是愁容。
"蚕饥麦腐谷种坏":蚕儿饥饿,麦子腐烂,谷种也坏掉了,
"农夫田妇呼天求":农夫和农妇们向天哭喊祈求。
"巴邑有客方倦游":巴陵城中有个客子正厌倦了漂泊,
"杭湖欲归思具舟":想在西湖归乡,正考虑置办行舟。
"冥冥政尔羡归雁":天色昏暗,此刻正羡慕南归的大雁,
"拍拍安得从轻鸥":怎样才能像轻鸥般自在飞翔呢。
"远书数月绝不得":远方的书信已好几个月没有收到,
"尔穷故与吾仿佛":你困窘的处境与我大致相同。
"或云此雨只此域":有人说这场雨只在这片区域,
"又道淋淫遍江国":又有人说大雨正遍布整个长江流域。
"夜来痛饮不知极":昨夜畅饮,不知不觉已到极限,
"终日破床成兀兀":整天躺在破床上,昏沉不适。
"感斯风雨忆江东":在这风雨中有所感触,思念江东之地,
"诗就鸟栖窗纸黑":写完诗时,鸟儿已栖息,窗纸一片昏黑。
南宋诗人
赵蕃(1143~1229),南宋诗人。字昌父,号章泉。祖籍郑州(今属河南),南渡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以太父恩入仕,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后奉祠家居三十余年,卒谥文节。赵蕃与韩淲(字涧泉)合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其诗平淡,意趣深远,有陶渊明遗风。清人辑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
1. 分段赏析
“巴陵一月雨不休,岂惟人病天亦愁”,首句直接点明地点“巴陵”和长时间下雨的异常气候,“一月雨不休”强调雨势之久。第二句“岂惟人病天亦愁”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人因雨受灾而身体不适、生活困苦,连上天也仿佛为之发愁,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愁闷的氛围。“蚕饥麦腐谷种坏,农夫田妇呼天求”,进一步描述了长时间下雨带来的危害。“蚕饥”“麦腐”“谷种坏”具体展现了农作物和养殖业遭受的严重损失,农民辛苦的劳作成果毁于一旦。“呼天求”生动地刻画了农夫田妇在灾难面前的无助和对上天的祈求,体现出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巴邑有客方倦游,杭湖欲归思具舟”,笔锋转到诗人自身。“倦游”表明诗人在外漂泊已久,感到疲惫厌倦。“思具舟”则直接表达了他想要回归杭州湖州的急切心情,突出了他的思乡之愁。“冥冥政尔羡归雁,拍拍安得从轻鸥”,“冥冥”描绘出阴沉的天空,“政尔”强调此刻的心情。诗人羡慕归雁能够自由地飞翔回到南方,而自己却无法像归雁一样。“拍拍”形容轻鸥欢快的样子,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像轻鸥那样自由自在,进一步强化了漂泊的孤独和无奈。“远书数月绝不得,尔穷故与吾仿佛”,“远书数月绝不得说明诗人长时间没有收到远方的书信,与外界的联系中断,增添了他的孤独感。“尔穷故与吾仿佛”则将农夫田妇的困境与自己的处境相类比,都处于艰难困苦之中,深化了诗人对自身和他人命运的感慨。“或云此雨只此域,又道淋淫遍江国”,一方面有人说这场雨只局限在巴陵这一地区,另一方面又有人说这雨已经弥漫了整个江国。这种不同说法的呈现,既表现出诗人对雨势范围的不确定,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场雨灾可能影响范围之广,进一步加重了灾害的严重性。“夜来痛饮不知极,终日破床成兀兀”,“夜来痛饮”是诗人在愁苦无奈之下借酒消愁的行为,“不知极”体现出他饮酒的放纵和内心的痛苦。“终日破床成兀兀”描绘了他整日在破旧的床上萎靡不振的状态,形象地表现出他在困境中的颓废和消沉。“感斯风雨忆江东,诗就鸟栖窗纸黑”,“感斯风雨”说明诗人在风雨交加的时刻触景生情,更加思念江东的故乡。“诗就鸟栖窗纸黑”以景结情,当诗人写完诗时,鸟儿已经栖息,窗纸也变得黑暗,暗示时间已经很晚,诗人在这漫长的雨夜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进一步烘托出他的愁绪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