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风雨撼庭芭":深夜窗外的风雨,正摧撼着院子里的芭蕉;
# 庭芭:种在庭院里的芭蕉。
"唤起新愁乱似麻":惊人睡梦,唤起满腹新愁,纷乱如麻。
"梦觉尚疑身是蝶":梦醒以后仍怀疑身在梦中,恰如庄周梦蝶,
# 身是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相相然蝶也,”因庄周有梦中化蝶之事,后来人们称梦境为“蝶梦”。盖指梦幻之意。是:一作似。,觉:犹言醒。
"病苏方悟影非蛇":病愈才明白所疑虑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并非杯弓蛇影。
# 影非蛇:用“杯弓蛇影”故事。汉应劲《风俗通·神怪》:“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遂感腹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经友人告知是壁上赤弩照影于杯,其形如蛇,始感释然而病亦愈。”
"浇肠竹叶频生晕":欲借酒浇愁而自斟自饮竹叶青,但愁未解却人先醉,脸颊上阵阵涌起酒晕,
# 晕:指酒后头晕。一说脸上泛出红晕。一作翚。,竹叶:酒名,又称竹叶青。
"照眼银缸自结花":一盏明灯映照着朦胧醉眼,灯芯上自己结出灯花。
# 自结花:指灯花。灯芯余烬结成花形叫灯花。旧时以灯花为喜事的先兆。,银缸:灯盏。
"我在故乡非逆旅":我是郁郁居乡的失意者,并非客居他乡的游子,
# 逆旅:旅舍。
"不须杜宇唤归家":不需要杜鹃悲啼唤我归去。
# 杜宇:传说为古代蜀国国王,蜀人怀之,因称鹃为杜鹃。叫声若“不如归去”。
南宋文学家
王十朋(1112~1171),南宋文学家。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祖籍温州乐清(今属浙江)。绍兴进士,曾任秘书郎、侍御史等职。隆兴北伐失败,力主恢复大业不可因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治绩。官至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代表作品有《御试策》《应诏陈弊事》《论史浩札子》《论进取利害札子》《上殿札子》等。著有《梅溪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借风雨夜的景象,写出了王十朋落第、病中逢国难的苦闷心境及忧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诗”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杯弓蛇影的典故,庄周梦中有化蝶之事,杜宣疑杯中有蛇,实为壁上赤弩照影于杯。诗人梦醒以后仍怀疑身在梦中,恰如庄周梦蝶;病愈才明白所疑虑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并非杯弓蛇影。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恍惚以及对国事的忧虑。借景抒情:“照眼银缸自结花”通过描写风雨撼庭芭、银缸自结花等景象,渲染出凄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首联“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意思是夜已经很深了,窗外的风雨,正在猛烈地摇撼着院子里的芭蕉。那萧萧瑟瑟的声响,唤起了诗人心中纷乱的新愁。他是从睡梦中惊醒的,清冷的环境,加上心中忧郁的愁思,让他只觉得心绪像乱麻一样难以理清。颔联“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描写的是诗人梦醒之后心情恍惚的状况。刚刚从梦中醒来,自己还在怀疑此身已经变成了蝴蝶;病刚好了一些,这才醒悟到先前怀疑的那个影子并非是蛇。从虚幻的感觉回到清醒的认知,本就是病刚好、梦刚醒之后常见的心理状态。作者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也是有远大志向的人,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情态,显然是包含着对当时时事的忧虑,只不过在诗句当中没有直接点明罢了。颈联“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写的是诗人想要排遣愁绪、自我安慰的心情。“竹叶”,自然是指酒,诗人想借着酒来浇灭心中的愁绪,可酒还没有进入愁肠,脸上就已经频频泛起了酒晕。他坐对着那荧荧照眼的灯光,这灯芯上已经自行结上了灯花,灯花本是报喜的象征,然而在这个时候又哪里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呢?只好任凭它自己自由结花了。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盼望能有排遣愁绪的机会和可以让自己舒展心怀的喜讯的,但就是这样一点小小的心愿,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也是难以实现的。尾联:“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正在这清愁难以排遣的时候,作者忽然听到了杜鹃鸟的啼叫声,于是他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诗的尾联。杜宇就是杜鹃鸟,它的啼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一般来说,那些有家却回不去的人听到之后,往往会触动思乡的情感,而作者此时身在故乡,并不是旅居在外,所以他感慨地说:我并没有离开故乡,不需要你啼叫着“不如归去”,来劝我回家。作者有志向为国家效力,但当时是豺狼当道,很多善良正直的人遭受摧残和陷害,作者只能郁郁不得志地住在家里。因此,最后这两句,才点明了他的胸怀,倾诉出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以施展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全诗即景抒怀,从深夜风雨到夜半孤灯;从梦醒后的清愁,到听见杜宇啼鸣引发的悲愤;层层深入,诗人的心境,自能从诗句中窥见。直到秦桧去世后,诗人才出来应试,凭借精深的经学被选拔为第一名,从而消解了长期以来积压在内心的痛苦。
# 全诗即景抒怀,从深宵风雨到午夜一灯;从梦觉以后的清愁,到听得杜宇啼声所引起的悲愤.步步深入,诗人的心境,自见于诗句之中。
现代马祖熙《宋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下一篇:宋·梅尧臣《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