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
·
驿
qīn
xié
yuè

朝代:宋作者:吕本中浏览量:2
驿
qīn
xié
yuè
qiáo
xiǎo
shuāng
duǎn
cán
zhī
huáng
zhèng
shì
luàn
shān
shēn
chù
guò
chóng
yáng
zhěn
yuán
mèng
hán
gēng
měi
cháng
zhǐ
yán
jiāng
zuǒ
hǎo
fēng
guāng
dào
zhōng
yuán
guī
zhuǎn
liáng

译文

斜月照着驿路,清晨寒霜铺在溪桥上。矮矮的篱笆边,只有一枝快要枯萎的黄色菊花孤零零地开放。此时我正是在乱山深处、独自度过重阳。躺在旅舍的枕头上原本就无法入梦,阵阵凄清的更鼓声显得夜晚更加漫长。人们只说江东的风光秀丽美好。不说中原之思的心情、顿时转为凄凉。

逐句剖析

"驿路侵斜月":斜月照着驿路,

# 驿路:有驿站的大道。

"溪桥度晓霜":清晨寒霜铺在溪桥上。

# 晓霜:早晨的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矮矮的篱笆边,只有一枝快要枯萎的黄色菊花孤零零地开放。

"正是乱山深处、":此时我正是在乱山深处、

"过重阳":独自度过重阳。

# 重阳: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旅枕元无梦":躺在旅舍的枕头上原本就无法入梦,

# 元:同“原”,原本。

"寒更每自长":阵阵凄清的更鼓声显得夜晚更加漫长。

# 寒更:寒冷的夜晚,觉得更漏更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人们只说江东的风光秀丽美好。

# 江左:江东,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不道中原归思、":不说中原之思的心情、

"转凄凉":顿时转为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是南宋词人吕本中的创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旅途所见,借沿途景色传递出词人复杂的情感。下片则直抒胸臆,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深切怀念,尽显内心的孤寂凄凉。全词意境清冷,景与情自然交融,结尾两句看似平实,却饱含时代沧桑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吕本中(1084~1145),南宋诗人。字居仁,号紫微,人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公著曾孙。绍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后因忤逆秦桧被罢官。吕本中的诗属江西派,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活法”之说。其作诗常常锻字炼句,刻意苦吟,讲求新意。他还擅长填词,主要写离思别情、春花秋月等传统题材。其词用语清丽自然,表现手法新颖。主要作品有《东莱先生诗集》《紫微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下,北宋覆灭。国破之际,吕本中与众多宋朝官员、文人一同南逃避乱。在颠沛流离的羁旅途中,恰逢重阳佳节,佳节与离乱交织,词人心中感慨万千,遂写下此篇情感低沉、哀婉动人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思乡与家国情怀​​的​​词​​,借​​重阳节旅途中的萧瑟秋景​​景象写出了​​词人南渡后流落江南的孤寂凄凉与中原归思的深沉悲怆​​。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上片“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词人描绘了斜月映路、溪桥覆霜、残菊独黄的旅途景象,将羁旅的孤寂、思乡之情融入清冷萧瑟的景物中,不着痕迹;下片“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通过描述客宿难眠、寒夜漫长之景,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愁苦与凄凉,使情感与景物浑然一体,意味深长。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旅途即景,开篇两句勾勒出早行途中的景致。彼时,斜月尚挂于天际,词人便已踏上驿路。驿路上,斜月的寒光倾洒;溪桥上,晓霜仍未消融。全句仅以“度”字表明词人的动作,然而第一句中斜月映路之景,实则已暗蕴着人的早行。此意境与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相似之处,不过温诗开篇便直抒“客行悲故乡”之情,吕词却将情感融于景中,仅在“驿路”“晓霜”的描写里微微透露出羁旅之意。此外,“晓霜”不仅点明了时令,更为后文引出“残菊”埋下伏笔,使其出现不显得突兀。“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词人在路旁农舍外,瞧见矮篱环绕的小园中,有一枝残菊孤零零地绽放着黄花。这一景象,让词人意识到当日正是重阳佳节,本应饮酒赏菊,可如今却在乱山深处的旅途中度过。上句为旅途所见之景,下句则是由此景触发的联想与感慨。佳节时分,人们往往会思念亲人、眷恋故乡,对于本就有家难归的词人(吕本中乃寿州人)而言,这种家国沦亡之痛愈发深沉。但词人并未直接点明此般痛苦,只是用“乱山深处过重阳”轻轻带过,将情感留待下片集中抒发。这两句由残菊联想到重阳,又从重阳联想到自身处境以及沦陷的故乡,词人思绪辗转、感慨万千,而出语却自然流畅。下片起始两句“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从早行的所见所感延伸至夜间他乡客宿的情景。旅途中,词人因心事重重,难以入眠,故而“元无梦”;又因深夜无法入睡,更觉秋夜漫长,所以“寒更每自长”。一个“每”字,表明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而是在羁旅生活中时常出现。“元”“每”二字,虽着意却不刻意用力,言外之意更添凄凉。通常,羁旅之人在佳节独处时,难免会感到寂寞与忧伤,而词人的这种感受却另有缘由。“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江左即江东,此处指南宋统治下的东南半壁江山。江左的风光,向来为北方文人墨客所向往。然而,词人此时身处江东,却并未心生喜悦。原因在于中原沦陷、故乡难回,在这寂寞的旅途中,思乡之情愈发浓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为深沉。这两句先用“只言”虚提,再以“不道”与“转”反接,在抑扬顿挫之间,蕴含着词人对时事的无尽忧伤。至此,词的感情达到高潮,主题得以集中体现,其与一般羁旅之作的不同特点也自然流露出来。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围绕词人对中原的归思展开,感情表达呈现出由含蓄到直白的渐进过程。词人巧妙融合特定景物、时令特征与旅途境遇,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如同抽丝剥茧般细腻抒发情感,最终以凄然归思收束,使情感抒发自然流畅。全词感情基调虽偏向凄凉伤感,但行文格调清新自然、流转顺畅。这种情感基调与行文格调的矛盾统一,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读者阅读时虽能感受到凄婉之情,却不会产生压抑沉闷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情顿挫,转折层深。

不详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兆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词曲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棋·莫将戏事扰》

下一篇:宋·王十朋《夜雨述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