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国昔相值":从前在京都曾与你相逢,
"亭亭如欲言":你亭亭玉立仿佛有话要倾诉。
"异乡今暂赏":如今在他乡暂且观赏你,
"眽眽岂无恩":你含情脉脉,怎会没有往日的情分。
"援少风多力":你倚靠的篱笆稀少,风却强劲有力,
"墙高月有痕":围墙高耸,月光在你身上留下痕迹。
"为含无限意":因为你饱含无限情意,
"遂对不胜繁":所以面对你时,看那繁花满枝更觉情浓。
"仙子玉京路":你如同仙子来自玉京之路,
"主人金谷园":又似曾是金谷园的主人。
"几时辞碧落":你何时离开了天界,
"谁伴过黄昏":又有谁陪伴你度过黄昏。
"镜拂铅华腻":如镜子拂去,你如脂粉细腻,
"炉藏桂烬温":如炉中藏着,你似桂香余烬仍温。
"终应催竹叶":最终应催促饮下竹叶酒,
"先拟咏桃根":先打算写下咏赞桃根的诗篇。
"莫学啼成血":不要学杜鹃啼血,
"从教梦寄魂":还是让梦寄托魂魄。
"吴王采香径":昔日如在吴王的采香径,
"失路入烟村":如今却迷失道路进入烟雾笼罩的村落。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创作于大中二年二月李商隐刚结束桂幕任职之时,当时杏花盛开。诗中描绘了往昔在京都与杏花相遇的情景,以及如今在异乡暂赏杏花的感受。通过描写杏花受风力摧残、被高墙遮蔽等景象,借花喻人,以花人双关的手法,将杏花的遭遇与自身的经历、处境相联系,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内心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拟人:“亭亭如欲言”“脉脉岂无恩”将杏花赋予人的姿态和情感,仿佛杏花亭亭玉立有话要说,含情脉脉似有感恩之意,使杏花形象更加生动可感。用典:“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园”运用了与仙子和金谷园相关的典故,增添诗歌文化内涵,借典故暗示杏花的高贵与命运的无常,也委婉表达诗人的身世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上国”点明往昔在京都,“相值”写与杏花相遇,“亭亭如欲言”运用拟人,将杏花姿态赋予人的灵动,生动展现初遇时杏花的美好,也暗示诗人彼时的意气风发。“异乡今暂赏,脉脉岂无恩”,“异乡”“今”与首联形成时空对比,在他乡赏杏花,“脉脉”赋予杏花深情,借杏花表达自身对过往经历的怀恋,以及在异乡的感慨。“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此句一语双关,表面写杏花生长环境艰难,实际以“援少”自比孤立无援,“风多力”喻遭受排挤,“墙高”“月有痕”暗指曾依附他人及留下的印记,含蓄表达自身境遇。“为含无限意,遂对不胜繁”,既说杏花似含无限情思而繁花满树,又暗指诗人自己满腹愁绪难以尽述,情景交融,将花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园”,运用典故,以“仙子玉京路”暗示自己曾居清贵之位,“金谷园”隐喻曾为权贵幕僚,增添诗歌文化底蕴与身世之感。“几时辞碧落,谁伴过黄昏”,以问句形式,借杏花沦谪,写出自身漂泊寂寞,表达命运无常与孤独之感。“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借花的粉腻和轻红,喻自身文采出众和对过往势力仍存期望,也暗指刚结束桂幕任职的经历。“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通过“竹叶酒”“桃根歌”表达期望相聚欢饮、以诗寄意,借物抒情,委婉传递情感。“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劝杏花也劝自己莫过度悲伤,应寄希望于梦境,借此表达对入李回幕府的期待。“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用典对比,昔日如在吴王采香径般得意,如今却失路迷茫,生动展现出诗人的失意与对援助的期盼。
上一篇:唐·张仲素《陇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