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江湖白发新":浪迹江湖白发时常添新,
# 浪迹:指居无定所,漂泊流浪。
"浮云一片是吾身":你就像四处漂浮的一片浮云,自由洒脱。
# 浮云一片是吾身:《维摩经》:“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又《颜氏家训》亦有“吾今羁旅,身若浮云”之语。二句均指郑而言。
"寒归山观随棋局":天冷时你到山中道观与人对弈,
# 山观:山中道观。
"暖入汀洲逐钓轮":天气转暖你便在水中小洲上垂钓。
# 钓轮:钓鱼之具,在鱼竿末端安轮以绕钓丝。轮,《全唐诗》校:“一作纶。”,汀洲:水中小洲。
"越桂留烹张翰鲙":用越地的桂枝烹调鲜美的鲈鱼,
# 张翰鲙:《晋书·张翰传》载,翰吴人,为齐王冏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蜀姜供煮陆机莼":用蜀地生姜烹煮陆机喜欢的莼羹。
# 蜀姜:《搜神记》载左慈少有神道,在曹操座求铜盘贮水,钓于盘中,引一鲈鱼出,操曰:“今既得鲈,恨无蜀中姜耳。”慈亦顷刻致之。陆机莼:《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相逢一笑怜疏放":我们二人相逢,相互怜惜疏放之态放,
"他日扁舟有故人":但愿他日扁舟再相逢。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赠郑谠处士》是一首七言律诗,题材属于赠友诗。此诗围绕对郑谠处士的赞美以及诗人自身心境的流露展开。开篇描绘郑谠处士浪迹江湖,以“白发新”暗示岁月变迁,“浮云一片”展现其自由不羁的漂泊之态。颔联通过“寒归山观随棋局,暖入汀洲逐钓轮”,分季节呈现他在山中道观下棋、在汀洲垂钓的惬意生活,尽显悠然自得。颈联巧用张翰、陆机的典故,借“越桂”“蜀姜”体现其漂泊足迹,也侧面烘托出他如魏晋名士般率性、远离名利的品格。尾联则表达出诗人与郑谠处士相逢的默契,以“他日扁舟有故人”暗示自己归隐山林、与友相伴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郑谠处士生活状态和人格魅力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其恣意洒脱生活的赞美,以及自身渴望摆脱尘世束缚、回归自然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代:“浪迹江湖白发新”中的“白发”就是借代手法的体现,以“白发”代指时间的流逝和人的衰老,形象地写出了郑谠处士在浪迹江湖中岁月的痕迹。比喻:“浮云一片是吾身”一句中,将郑谠处士的身世比作“浮云”,通过比喻生动地表现出郑谠处士漂泊无定、自由自在的状态,也赋予了其一种仙风道骨、落拓不羁的气质。细节描写:“寒归山观随棋局,暖入汀洲逐钓轮”通过“归”“入”两个动作,以及“随棋局”“逐钓轮”的细节,细致地刻画了郑谠处士在不同季节的惬意生活场景,展现其悠然自得的心境。用典:“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运用了张翰“莼鲈之思”和陆机“千里莼羹”的典故。一方面借张翰、陆机两位魏晋名士来暗示郑谠处士的品格和生活方式,表达对他的赞美;另一方面,“越”“蜀”二字带出地点转移,照应首句“浪迹江湖”,丰富了诗歌的内涵。烘托:诗中通过对郑谠处士生活细节和行为的描写,如观棋、垂钓、烹鱼煮莼等,烘托出他远离名利、洒脱自在的形象和心境,也侧面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欣赏与向往。想象:“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中,“他日扁舟有故人”是诗人的想象,通过想象与郑谠处士日后乘扁舟相伴的场景,流露出自己的归隐之意,也体现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默契。
3. 分段赏析
首联:“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诗人开篇代郑处士自述身世。“浪迹江湖”直白地描绘出郑处士四处漂泊、行踪不定的生活状态,而“白发新”则暗示了岁月在其身上留下的痕迹,虽有时间流逝之感,却没有陷入消沉。“浮云一片是吾身”将郑处士比作一片浮云,看似漂泊无依,实则自由自在。通常被视为消极意象的“白发”与“浮云”,在此处却别出心裁地塑造出郑处士仙风道骨、落拓不羁的形象,整个诗境既飘逸又大气,还隐隐透露出一种慷慨豪迈的气质,为全诗奠定了洒脱的基调,也让读者对郑处士的独特人格有了初步印象。颔联:“寒归山观随棋局,暖入汀洲逐钓轮”,此联依据季节温度的变化展开描写。寒冷时节,郑处士回到山中道观,悠然地随着棋局变化而沉浸其中;温暖之时,他又进入汀洲,追逐着钓轮享受垂钓之乐。“归”和“入”两个动词运用精妙,生动地展现出郑处士出入自然,毫无牵挂的状态。他仿佛将自己完全融入天地之间,尽情享受着自然带来的宁静与惬意,深刻地领悟了归隐生活的旨趣,也进一步呼应了首联中“浮云一片是吾身”所表达的自由、无拘无束的意境,使郑处士惬意自在的归隐形象更加丰满。颈联:“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这一联巧妙地运用了张翰“莼鲈之思”和陆机“千里莼羹”的典故。从地理角度看,“越”与“蜀”点明了地点的变换,侧面反映出郑处士漂泊江湖的经历,与首句“浪迹江湖”相照应。从人物典故内涵来讲,张翰、陆机作为魏晋时期的名士,其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风格为人称道,诗人借此暗示郑处士也有着相似的品格与生活方式,表达了对他的赞美。此外,就地取材用越地桂枝烹鱼,用蜀地生姜煮莼菜,体现出一种自然雅趣,与追求奢华饮食截然不同,突出了郑处士远离名利的淡泊情怀。尾联:“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诗人在尾联对郑处士的性格进行总结,“疏放”二字精准地概括了郑处士洒脱不羁的个性。“相逢一笑”描绘出两人相遇时心领神会、无需多言的默契场景,尽显老友间深厚的情谊。而“他日扁舟有故人”则进一步想象日后自己与郑处士一同乘扁舟出游的画面,暗示诗人期待能像郑处士一样归隐山林,与老友相伴,远离尘世喧嚣,在这句诗中,诗人流露出强烈的归隐意愿,也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富有余韵的句号,给读者留下对诗人未来归隐生活的遐想空间。
上一篇:唐·李商隐《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下一篇:唐·项斯《舜城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