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桃窃药事难兼":偷桃窃药是两件美事,可惜难两全,
# 窃药:《淮南子览冥训》载,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的灵药,嫦娥偷服后奔入月宫中。,偷桃:道教传说,谣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东方朔曾三次偷食,被谪降人间。
"十二城中锁彩蟾":玉阳碧城十二楼,曾经幽禁过彩蟾。
# 彩蟾: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因借以指月,此指代宋华阳姊妹。,十二城:亦作十二楼、十二层城,道教传为仙人居处,此借指道观。
"应共三英同夜赏":本来我应跟三位美女,一起欣赏月光团圈,
# 三英:三朵花,指三位女性,即宋华阳姊妹。
"玉楼仍是水精帘":那华阳观玉楼,仍然像透明的水精帘。
# 水精帘: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爱情诗。诗中借神话典故和细腻的想象,抒发了对宋华阳姊妹的思念以及对这段感情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偷桃窃药”分别化用了西王母蟠桃会和嫦娥偷药的典故。“偷桃”传说东方朔曾三次偷食西王母的蟠桃,此典暗示了与仙家女子的某种关联或幽会的隐秘性;“窃药”指嫦娥偷食后羿的不死之药后奔月,暗示诗中女子似有追求某种超凡境界或情感的意味,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月夜”的环境,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对宋华阳姊妹的思念之情以及内心的孤独寂寞。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的开篇两句,宛如诗人内心深处发出的沉重叹息,饱含着无尽的深情与无奈。那横亘在彼此之间的阻隔,即便近在眼前,却仿佛远在天涯,只能遥遥相望,难以真正触及。诗人巧妙地引用了两个经典典故来寄托心意。其一,以嫦娥偷食灵药飞升至月宫的故事,暗喻宋氏姊妹已如超凡脱俗的仙人,踏入了另一个境界;其二,借东方朔三次偷取王母蟠桃的典故自比,然而,仙人的世界与凡人的尘世终究有着天壤之别,“事难兼”啊。在这静谧的夜晚,诗人只能痴痴地望着那高耸的楼阁,那象征着美好与团圆的“彩蟾”(月亮),仿佛被重重深阁与城关所禁锢,彼此之间的相见谈何容易。“兼”与“锁”这两个字,犹如两把利刃,精准地剖析出了人世间存在的种种阻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总是如此残酷,在追求情爱的道路上亦是如此。对于诗人而言,这些无形的阻碍,带来的感受更为深切,心中的苦涩难以言说。后两句诗点明了“月夜”这一特定场景,在这皎洁的月光洒满地,银辉笼罩、宁静祥和的夜晚,本应是无比美好的时光。诗人不禁展开想象,如果能与宋氏姊妹三人相聚在山水之间的亭台角落,敞开心扉,畅谈志向,情感交融,一同欣赏那如盘的明月,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画面。然而,这一切终究不过是梦幻与想象罢了。当诗人抬头仰望,所能看到的,唯有那悬挂在她们高楼上的水精帘。此时此刻,诗人的心境,恰似他在绝句《嫦娥》中所写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充满了孤独、遗憾与无尽的思念,那心中的悔意与怅惘,如同这漫漫长夜,没有尽头。
4. 作品点评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的后两句在构思方面独具特色,“应”与“未”相互对照,一为心中的期许,一为现实的无奈,“正”与“反”巧妙融合,彼此映衬。如此精妙的构思,进一步加深了诗中所蕴含的情深意切却又美事难成的复杂意蕴。诗句里的“共”与“仍”同样呈现出相反又相承的关系。“共”字饱含着诗人对美好相聚的殷切意愿,期望能与心中之人一同赏月、畅叙情怀,充满了温馨与憧憬。然而,“仍”字却如同一道冰冷的屏障,暗藏着生活中诸多难以预料的阻碍与变故。它仿佛在提醒着诗人,现实总是残酷的,美好的愿望往往难以轻易实现。由此可见,李商隐对情感的体悟极为深刻,他内心的情感炽热而深沉。但在现实面前,他是否能够冲破对功成名就的追求所带来的束缚,摆脱世俗的羁绊呢?恐怕也只能如同诗中所写的“玉楼仍是水精帘”一般,美好的憧憬与现实之间,横亘着难以跨越的鸿沟。这也恰恰体现了人生的艰难之处,在情感与现实的抉择中,人们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难以找到平衡。
上一篇:唐·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
下一篇:唐·李商隐《赠郑谠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