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íng
yōu

朝代:唐作者:贾岛浏览量:2
xián
shǎo
lín
bìng
cǎo
jìng
huāng
yuán
niǎo
宿
chí
biān
shù
sēng
qiāo
yuè
xià
mén
guò
qiáo
fēn
shí
dòng
yún
gēn
zàn
huán
lái
yōu
yán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逐句剖析

"闲居少邻并":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

# 邻并:邻居。,少:不多。

"草径入荒园":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 荒园:指李凝荒僻的居处。

"鸟宿池边树":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

# 池边:一作池中。边:一作中。

"僧敲月下门":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过桥分野色":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

# 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移石动云根":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暂去还来此":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

# 去:离开。

"幽期不负言":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以“幽”字为诗眼,通过描写李凝幽居周围的环境,如少邻的闲居、草径荒园等,勾勒出一幅宁静清幽的画面。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静谧月夜下的动态场景,“敲”字的锤炼更是成为佳话。颈联进一步渲染环境的清幽,尾联则表明诗人对再次来访的期待以及对与友人相约的坚守。整首诗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白描手法勾勒景物,于平实中见深意,展现出诗人对清幽生活的热爱。其艺术风格独特,语言质朴凝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贾岛诗歌“清真僻苦”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幽州范阳县(今北京西南)人。早年落拓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岛”,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其又与姚合齐名,人称“姚贾”。贾岛的诗以五律见长,作诗以苦吟著称。他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这一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其诗多投献酬赠之作,取眼前荒僻冷落景色,抒一已穷愁幽独之情,风格清奇峭僻。代表作品有《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有《长江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贾岛拜访友人李凝却未遇的经历,其确切创作时间已难以精准考证。从诗中意境不难推测,在某个平常的日子里,贾岛前往长安城郊外,一心去探访名叫李凝的好友。当他一路辗转,终于抵达李凝的居所时,夜幕已然降临。彼时,万籁俱寂,唯有皎洁的月光倾洒大地,营造出一片静谧祥和的氛围。贾岛轻轻叩响房门,那清脆的敲门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竟惊飞了栖息在树上的小鸟。然而不巧的是,此番前来,李凝并不在家。此情此景,触动了贾岛的心弦,他心中感慨万千,遂即兴创作了这首诗,以记录下这一独特的经历与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访友题材诗。描绘了友人李凝幽居的宁静环境,如草径、荒园、池边树等,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通过描写访友未遇的经历,体现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嚣生活的欣赏与向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2. 分段赏析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清幽之景。一条隐没在杂草丛中的小径,蜿蜒伸展,径直通向那略显荒芜的小园,而园舍周边,鲜有人家毗邻而居。诗人起笔简洁,却生动描绘出这处静谧之地,巧妙地通过对友人居所环境的刻画,隐隐暗示出友人的隐者身份,为全诗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在如水的月光静静洒落的夜晚,万籁俱寂,四周一片静谧。此时,一位老僧轻轻敲响了门,那清脆的敲门声,瞬间打破了夜的宁静,惊起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鸟儿。也许就在鸟儿受扰,从巢中振翅飞出,在空中短暂盘旋后又飞回巢中的那一瞬间,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此处,诗人以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出周围环境的极度幽静,“敲”字堪称神来之笔。据说,贾岛当初在“推”与“敲”二字间曾反复斟酌,犹豫不决,后来经韩愈建议,最终选定“敲”字,二人也因此结下友谊,传为佳话。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转而描绘诗人在归途中的所见之景。当诗人走过小桥,眼前呈现出一片色彩斑斓的原野,仿佛是被桥分隔开来的一幅画卷。微风轻轻吹拂,天边的云朵悠悠飘动,那云脚似乎与山石相连,让人产生一种山石也在移动的错觉。实际上,“石”本不会移动,诗人却反其道而言,这种独特的表达,为诗句增添了别样的神韵。在洁白似银的月色笼罩下,这一切景致显得愈发自然恬淡,清幽迷人,宛如一幅宁静的水墨画。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定会坚守与友人一同归隐的约定。诗的前三联,或叙事,或写景,皆为铺垫,直至最后一联,才点明诗人心中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托出全诗主旨。正是这清幽雅致的居处,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悠然自得的情趣,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心弦,引发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无限憧憬。

3. 作品点评

诗中所涉的草径、荒园,池边栖息的宿鸟、挺拔的池树,色彩斑斓的野色,仿若与云相连的云根,皆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之景;闲居的生活状态、月下敲门的举动、悠然过桥的情形,以及暂别离去的寻常行径,无不充满着平凡生活的气息。但诗人却独具慧眼与匠心,于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寻常之中,发掘并展现出他人未能言说的独特境界。其语言质朴无华,毫无雕琢的痕迹,却与自然之美浑然天成,紧密相契。整首诗读来韵味悠长,犹如一杯香茗,初品时平淡,细品之下,醇厚的滋味便在唇齿间弥漫开来,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贾岛)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俄为宦者推尸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韩(愈)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岛并辔语笑,同入府署,共论诗道,数日不厌。

五代十国何光远《鉴诫录》

# 此诗不待赘说。“敲”“推”二字待昌黎而后定,开万古诗人之迷。学者必如此用力,何止“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耶?

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

# 此篇典重,亦少优游,可入中唐,韩公眼力不差。于此见古人之心不遗片言,又见其沉思苦索,非徒诳俗而已也。

明顾麟《批点唐音》

# 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虽幽奇,气格故不如“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也。

明胡应麟《诗薮》

# 三四苦时呆,绝少生韵,酷似老衲兴味。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他人之说梦,纵令形容酷似,何似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

# 五六亦百炼苦吟而得。直是深山写幽趣,乃觉应接不暇。岛栖,月上,起“去”字;五六徘徊不舍,起“来”字。将他人顺叙语倒转说。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得幽居出。

清吴乔《围炉诗话》

# 上半首从荒园一路到门,情景逼真。“暂去”两字照应“月下”句,亦妙。可惜五六呆写闲景,若将“幽期”二字先写出意思来,便是合作。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刻画尽致(“鸟宿”四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脍炙人口久矣,读之光彩如新。

清何文焕《历代诗发》

# 二句本佳,亦不在“推敲”一重公案。(“鸟宿”二句下)。

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 “敲”意妙绝,“下”意更好。结义又老成。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郭云:浪仙诗闲静自是本色,以有意无意求之,此较厚重耳。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次联幽然事,偶然意。

明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僧敲”句因退之而传,终不若第三联幽活。起联见李凝独往沉冥。中联咏幽情幽景,妙。结言己恋恋有同隐之志。

明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冯班:“池边树”,“边”,集作“中”,较胜;《诗人玉屑》引此亦作“中”。“池中树”,树影在池中也。后人不解,改作“边”字,通句少力。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纪昀:冯氏以“池边”作“池中”,言树影在池中,若改作“边”字,通句少力。不知此十字正以自然,故入妙。不应下句如此自然,上句如此迂曲。“分”字、“动”字,着力炼出。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石壕吏》

下一篇:唐·王维《辛夷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