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投石壕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
#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投:投宿。,暮:傍晚。
"有吏夜捉人":(正碰上)有差役黑夜来抓人。
#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老翁逾墙走":老翁(吓得)越过墙逃跑了,
# 走:逃跑。,逾:越过。
"老妇出门看":老妇人(慌忙)出门察看。
# 出门看:一作“出看门”。看:一作首。
"吏呼一何怒":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
# 怒:凶狠。,一何:多么。,呼:诉说,叫喊。
"妇啼一何苦":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
# 苦:凄苦。,啼:啼哭。
"听妇前致词":只听得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致,对……说。
"三男邺城戍":(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 戍:防守。,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一男附书至":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
#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一作到。
"二男新战死":(另外)两个儿子最近作战阵亡。
# 新:最近。
"存者且偷生":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一作“是”。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存:一作“在”。活着,生存着。
"死者长已矣":死了的生命就永远结束了!
# 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室中更无人":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室中:家中。
"惟有乳下孙":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惟:只。一作“所”。
"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得母亲还没有离去,
# 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有孙:一作孙有。未:没有。去:离去。
"出入无完裙":(但她)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 出入无完裙:“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入:一作更。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力虽衰":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
# 衰:弱。,老妪:老妇。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
#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让我。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应征。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犹得备晨炊":还能够(为军队)备办早饭。
# 晨炊:早饭。,备:准备。,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消失了,
# 绝:消失。,夜久:夜深了。
"如闻泣幽咽":似乎还能听到(有人)低微断续的哭声。
#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闻:听。,如:好像,仿佛。
"天明登前途":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
# 前途:前行的道路。,明:天亮之后。
"独与老翁别":(我)只同老翁告别。
# 别:告别。,独:唯独、只有。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是“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如实记录所见所闻,纯用白描手法,没有直接评论,但世道人心的真相自然流露。全篇重点选取老妇的陈述,这种选材剪裁使叙事简洁有力。诗人通过客观叙述表达主观情感,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切关怀。虚实结合:“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两句描写诗人日暮时分投宿石壕村,以及夜里差役来抓人的情景,虽然只写了诗人投宿和差役抓人这两个具体行为,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的背景,以及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的氛围,通过实写场景来暗示的社会背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直接描写了差吏的怒喝和老妇的悲啼,为实写部分。在“听妇前致词”的十三句诗中,差吏的形象与和反应是老妇的诉说和读者的想象得以呈现。差吏的怒喝、逼问、威逼等行为,都是虚写在老妇的诉说之中。这种通过老妇的实写来间接表现差吏的虚写手法,使得差吏的形象更加生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四句诗具体描述了夜深人静后语声消失、似乎还能听到低微的哭泣声,以及天亮后诗人独自与老翁告别的情景。“如闻泣幽咽”中的“如闻”二字,表明诗人并未真正听到哭泣声,而是内心感受到的凄凉和悲伤。这种通过实写具体情景来引发读者内心感受的虚写手法,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同时,“独与老翁别”也隐含了老妇被抓走、家庭破碎的悲惨现实,以及诗人对这一家人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3. 分段赏析
杜甫《石壕吏》开篇“暮投石壕村”五字,开门见山交代事件。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百姓往往天未黑便急于投宿,诗人却在暮色四合时仓促投奔小村,这种非常态情境具有强烈暗示性。短短五字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勾勒出兵荒马乱、民生凋敝的社会图景,为后续悲剧展开提供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作为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皆由此生发。“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一个“夜”字更具深意:其一,官府抓丁已成常态,百姓不得不昼伏夜出躲避;其二,官吏手段凶残,专挑深夜突袭。诗人暮色投宿,至夜深理应安寝,故事件经过皆隔门听闻。“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凝练勾勒出官民尖锐对立。怒号与啼哭、官威与民苦形成鲜明对比,两个“一何”强化情感张力,既凸显官吏凶暴蛮横,又为老妇陈情铺垫悲怆氛围。此处“吏呼”与“妇啼”贯穿始终,后续十三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为老妇陈词,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而是在官吏的反复逼问中展开的。通过韵脚转换暗示对话交锋,可见诗人与老妇同处紧张氛围中。老妇陈词层层递进:从“三男邺城戍”诉三子从军之痛,到“室中更无人”藏匿儿媳的悲酸,最终以“老妪力虽衰”自请应役,步步紧逼中尽显生存困境。结尾四句收束全篇,与开头形成呼应,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4. 作品点评
此诗客观呈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面对民生疾苦,诗人未加粉饰,以“有吏夜捉人”的直陈之笔记录现实,体现了史家笔法的精神。在艺术表现方面,该作品展现出高度凝练的特点。全篇采用纯叙事手法,摒弃直接抒情与议论;但通过事件过程的客观叙述,自然流露出强烈的情感倾向。这种“叙中含情”的手法既避免概念化说教,又节省了文字篇幅。诗中巧用问答转换的叙事技巧:在概括双方矛盾后,集中笔墨描写老妇陈述,而官吏的蛮横通过老妪的遭遇与事件结局得以间接呈现。诗人对材料的剪裁尤为精妙:开篇以“投宿”一笔带过,迅即切入主题;写老翁“逾墙走”而不言归期,述“泣幽咽”而不言身份,记老妇“请从”而未言结果。最终以“独与老翁别”收束全篇,在呼应开篇的同时,通过叙事本身完成情感表达——暗示老妇已被强征,暗写寡妇吞声饮泣。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以简驭繁,在有限篇幅中展现出深刻的社会矛盾,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质。
#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起有猛虎攫人之势,“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 语似朴俚,实浑然不可及。风人之体于斯独至,读此诗泣鬼神矣。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少陵五古,材力作用,本之汉、魏居多。第出手稍钝,苦雕细琢,降为唐音。夫一往而至者,情也;苦摹而出者,意也。若有若无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而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少陵精矣刻矣,高矣卓矣,然而未齐于古人者,以意胜也。假令以《古诗十九首》与少陵作,便是首首皆意;假令以《石壕》诸什与古人作,便是首首皆情,此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子美《石壕吏》与《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作不同。《石壕吏》效古乐府而用古韵,又上、去二声杂用,另为一格,但声调终与古乐府不类,自是子美之诗。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述情陈事,琐屑近俚,翻极高古,此神皆法《孔雀东南飞》,绝得其奥妙。
明邢昉《唐风定》
# 一篇述老妪意,只要藏过老翁。用意精细,笔又质朴,又妙在一些不露子美身分。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近阅旧刻本,作“老妇出门首”,则“走”音同韵;既立门首,则张皇顾望,情势跃然,不言“看”而意在其中矣。且六句连换三韵,与“青青河畔草”诗同体。
清施闰章《蠖斋诗话》
# 含蓄二字,诗文第一妙处,如少陵前后《出塞》、“三吏”、“三别”,不直刺主者,便是含蓄。机到神流,乃造斯境。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顿挫(“吏呼”二句下)。独匿过老翁,家中人偏一一敷出(“室中”四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子美诗,如《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与此,俱语语沉痛。如此诗叙事质朴,意极精细,独见尹法之妙。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此用乐府体,亦开一法门。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周珽曰:“一篇苦情实状难读。末四语酸楚更甚,唐祚不儿岌岌乎?”吴山民曰:“起二句劲;吏怒、妇啼,何等光景。‘三男戍’,死其二,惨;‘惟有乳下孙’,危;‘出入无完裙’,可伤。‘急应河阳役’二句,语非由心,强作硬口。‘夜久语声绝’二句,泣鬼神语。结句尤难为情。”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响悲意苦,最近汉魏。
明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虞世南《蝉》
下一篇:唐·贾岛《题李凝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