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háo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tóu
shí
háo
cūn
yǒu
zhuō
rén
lǎo
wēng
qiáng
zǒu
lǎo
chū
mén
kàn
tīng
qián
zhì
sān
nán
chéng
shù
nán
shū
zhì
èr
nán
xīn
zhàn
cún
zhě
qiě
tōu
shēng
zhě
cháng
shì
zhōng
gèng
rén
wéi
yǒu
xià
sūn
yǒu
sūn
wèi
chū
wán
qún
lǎo
suī
shuāi
qǐng
cóng
guī
yìng
yáng
yóu
bèi
chén
chuī
jiǔ
shēng
jué
wén
yōu
tiān
míng
dēng
qián
lǎo
wēng
bié

译文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黑夜来抓人。老翁(吓得)越过墙逃跑了,老妇人(慌忙)出门察看。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只听得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另外)两个儿子最近作战阵亡。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了的生命就永远结束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得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她)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备办早饭。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消失了,似乎还能听到(有人)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同老翁告别。

逐句剖析

"暮投石壕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

#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投:投宿。,暮:傍晚。

"有吏夜捉人":(正碰上)有差役黑夜来抓人。

#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老翁逾墙走":老翁(吓得)越过墙逃跑了,

# 走:逃跑。,逾:越过。

"老妇出门看":老妇人(慌忙)出门察看。

# 出门看:一作“出看门”。看:一作首。

"吏呼一何怒":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

# 怒:凶狠。,一何:多么。,呼:诉说,叫喊。

"妇啼一何苦":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

# 苦:凄苦。,啼:啼哭。

"听妇前致词":只听得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致,对……说。

"三男邺城戍":(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 戍:防守。,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一男附书至":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

#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一作到。

"二男新战死":(另外)两个儿子最近作战阵亡。

# 新:最近。

"存者且偷生":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一作“是”。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存:一作“在”。活着,生存着。

"死者长已矣":死了的生命就永远结束了!

# 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室中更无人":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室中:家中。

"惟有乳下孙":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惟:只。一作“所”。

"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得母亲还没有离去,

# 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有孙:一作孙有。未:没有。去:离去。

"出入无完裙":(但她)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 出入无完裙:“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入:一作更。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力虽衰":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

# 衰:弱。,老妪:老妇。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

#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让我。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应征。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犹得备晨炊":还能够(为军队)备办早饭。

# 晨炊:早饭。,备:准备。,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消失了,

# 绝:消失。,夜久:夜深了。

"如闻泣幽咽":似乎还能听到(有人)低微断续的哭声。

#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闻:听。,如:好像,仿佛。

"天明登前途":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

# 前途:前行的道路。,明:天亮之后。

"独与老翁别":(我)只同老翁告别。

# 别:告别。,独:唯独、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为“三吏三别”之一。该诗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石壕吏夜间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艺术表现上,《石壕吏》的一大特点是精练,将抒情与议论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爱憎分明。通过对具体场面和细节的真实描写,尤其是老妇人与官吏对话的场景,展示了战争背景下普通家庭的悲惨遭遇,中心突出,情感真挚。其语言明白晓畅,风格既悲壮沉郁又现实主义。此诗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也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石壕吏》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艺术手法以及强烈的情感共鸣,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军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据守的邺郡(今河南安阳),战事一度呈现有利态势。然次年春季,史思明率部驰援叛军,加之唐军内部指挥失序,战局急转直下。在叛军东西夹击之下,唐军溃不成军。郭子仪部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为补充兵源而征发民夫。乾元二年(759)春,杜甫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是年暮春,诗人自洛阳启程,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赴任,沿途目击战乱疮痍,民生凋敝,内心深受震撼。行至新安西向途中,杜甫借宿石壕村,亲历官吏夤夜抓丁,遂将此夜见闻如实记录,创作了这篇《石壕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是“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如实记录所见所闻,纯用白描手法,没有直接评论,但世道人心的真相自然流露。全篇重点选取老妇的陈述,这种选材剪裁使叙事简洁有力。诗人通过客观叙述表达主观情感,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切关怀。虚实结合:“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两句描写诗人日暮时分投宿石壕村,以及夜里差役来抓人的情景,虽然只写了诗人投宿和差役抓人这两个具体行为,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的背景,以及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的氛围,通过实写场景来暗示的社会背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直接描写了差吏的怒喝和老妇的悲啼,为实写部分。在“听妇前致词”的十三句诗中,差吏的形象与和反应是老妇的诉说和读者的想象得以呈现。差吏的怒喝、逼问、威逼等行为,都是虚写在老妇的诉说之中。这种通过老妇的实写来间接表现差吏的虚写手法,使得差吏的形象更加生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四句诗具体描述了夜深人静后语声消失、似乎还能听到低微的哭泣声,以及天亮后诗人独自与老翁告别的情景。“如闻泣幽咽”中的“如闻”二字,表明诗人并未真正听到哭泣声,而是内心感受到的凄凉和悲伤。这种通过实写具体情景来引发读者内心感受的虚写手法,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同时,“独与老翁别”也隐含了老妇被抓走、家庭破碎的悲惨现实,以及诗人对这一家人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3. 分段赏析

杜甫《石壕吏》开篇“暮投石壕村”五字,开门见山交代事件。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百姓往往天未黑便急于投宿,诗人却在暮色四合时仓促投奔小村,这种非常态情境具有强烈暗示性。短短五字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勾勒出兵荒马乱、民生凋敝的社会图景,为后续悲剧展开提供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作为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皆由此生发。“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一个“夜”字更具深意:其一,官府抓丁已成常态,百姓不得不昼伏夜出躲避;其二,官吏手段凶残,专挑深夜突袭。诗人暮色投宿,至夜深理应安寝,故事件经过皆隔门听闻。“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凝练勾勒出官民尖锐对立。怒号与啼哭、官威与民苦形成鲜明对比,两个“一何”强化情感张力,既凸显官吏凶暴蛮横,又为老妇陈情铺垫悲怆氛围。此处“吏呼”与“妇啼”贯穿始终,后续十三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为老妇陈词,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而是在官吏的反复逼问中展开的。通过韵脚转换暗示对话交锋,可见诗人与老妇同处紧张氛围中。老妇陈词层层递进:从“三男邺城戍”诉三子从军之痛,到“室中更无人”藏匿儿媳的悲酸,最终以“老妪力虽衰”自请应役,步步紧逼中尽显生存困境。结尾四句收束全篇,与开头形成呼应,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4. 作品点评

此诗客观呈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面对民生疾苦,诗人未加粉饰,以“有吏夜捉人”的直陈之笔记录现实,体现了史家笔法的精神。在艺术表现方面,该作品展现出高度凝练的特点。全篇采用纯叙事手法,摒弃直接抒情与议论;但通过事件过程的客观叙述,自然流露出强烈的情感倾向。这种“叙中含情”的手法既避免概念化说教,又节省了文字篇幅。诗中巧用问答转换的叙事技巧:在概括双方矛盾后,集中笔墨描写老妇陈述,而官吏的蛮横通过老妪的遭遇与事件结局得以间接呈现。诗人对材料的剪裁尤为精妙:开篇以“投宿”一笔带过,迅即切入主题;写老翁“逾墙走”而不言归期,述“泣幽咽”而不言身份,记老妇“请从”而未言结果。最终以“独与老翁别”收束全篇,在呼应开篇的同时,通过叙事本身完成情感表达——暗示老妇已被强征,暗写寡妇吞声饮泣。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以简驭繁,在有限篇幅中展现出深刻的社会矛盾,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起有猛虎攫人之势,“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 语似朴俚,实浑然不可及。风人之体于斯独至,读此诗泣鬼神矣。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少陵五古,材力作用,本之汉、魏居多。第出手稍钝,苦雕细琢,降为唐音。夫一往而至者,情也;苦摹而出者,意也。若有若无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而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少陵精矣刻矣,高矣卓矣,然而未齐于古人者,以意胜也。假令以《古诗十九首》与少陵作,便是首首皆意;假令以《石壕》诸什与古人作,便是首首皆情,此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子美《石壕吏》与《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作不同。《石壕吏》效古乐府而用古韵,又上、去二声杂用,另为一格,但声调终与古乐府不类,自是子美之诗。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述情陈事,琐屑近俚,翻极高古,此神皆法《孔雀东南飞》,绝得其奥妙。

明邢昉《唐风定》

# 一篇述老妪意,只要藏过老翁。用意精细,笔又质朴,又妙在一些不露子美身分。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近阅旧刻本,作“老妇出门首”,则“走”音同韵;既立门首,则张皇顾望,情势跃然,不言“看”而意在其中矣。且六句连换三韵,与“青青河畔草”诗同体。

清施闰章《蠖斋诗话》

# 含蓄二字,诗文第一妙处,如少陵前后《出塞》、“三吏”、“三别”,不直刺主者,便是含蓄。机到神流,乃造斯境。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顿挫(“吏呼”二句下)。独匿过老翁,家中人偏一一敷出(“室中”四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子美诗,如《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与此,俱语语沉痛。如此诗叙事质朴,意极精细,独见尹法之妙。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此用乐府体,亦开一法门。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周珽曰:“一篇苦情实状难读。末四语酸楚更甚,唐祚不儿岌岌乎?”吴山民曰:“起二句劲;吏怒、妇啼,何等光景。‘三男戍’,死其二,惨;‘惟有乳下孙’,危;‘出入无完裙’,可伤。‘急应河阳役’二句,语非由心,强作硬口。‘夜久语声绝’二句,泣鬼神语。结句尤难为情。”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响悲意苦,最近汉魏。

明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虞世南《蝉》

下一篇: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