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ān
gǎn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舒岳祥浏览量:3
céng
yǐn
chāng
yáng
shí
sān
lǎo
lái
dāng
qīng
shān
chǔ
dāng
cǎi
sān
nián
ài
huǎn
kōng
xún
liù
chán
chǔ
jiù
shí
chén
shǔ
hèn
táng
gōng
zhān
zhī
xiāng
mǎn
yuàn
rén
shàng
xiǎng
xūn
fēng
bàn
juǎn
lián

译文

曾经饮用菖蒲酒度过了七十三个端午,年老之后把粗布衣服当作轻便的衣衫。预先储备应当采摘存放三年的艾草,迟缓的计划白白地追寻六日的蟾蜍。楚地旧时有着将黍投入江中的祭祀屈原习俗,唐朝宫廷在这一天有赐给臣子衣服的荣耀之事。栀子花香充满庭院,人如同美玉一般,依旧想着和暖的微风中半卷着帘子的往昔情景。

逐句剖析

"曾饮昌阳七十三":曾经饮用菖蒲酒度过了七十三个端午,

"老来大布当轻衫":年老之后把粗布衣服当作轻便的衣衫。

"豫储当采三年艾":预先储备应当采摘存放三年的艾草,

"缓计空寻六日蟾":迟缓的计划白白地追寻六日的蟾蜍。

"楚俗旧时沉黍恨":楚地旧时有着将黍投入江中的祭祀屈原习俗,

"唐宫此日赐衣沾":唐朝宫廷在这一天有赐给臣子衣服的荣耀之事。

"栀香满院人如玉":栀子花香充满庭院,人如同美玉一般,

"尚想薰风半卷帘":依旧想着和暖的微风中半卷着帘子的往昔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端午感怀》是宋代舒岳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开篇自述曾饮菖蒲酒度过多个端午,如今老来生活简朴;接着提及端午储备艾草及对时光的感慨,又通过对比楚地沉黍和唐宫赐衣的旧俗,展现历史变迁;最后描绘端午栀子香满院的情景,引发对往昔的怀念。整首诗围绕端午展开,通过对端午习俗及自身境遇的描述,抒发诗人对时光、历史和生活的复杂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永嘉文派代表人物

舒岳祥(1218~1298?),南宋诗人。字舜侯,一字景薛,人称阆风先生,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宝祐进士,授奉化尉,终承直郎。宋亡不仕,讲学以终。舒岳祥是南宋永嘉文派发展到晚期时的代表。其诗自然流畅,清新恬淡,颇具陶渊明诗之神韵,但因为身遭亡国之痛,亦不乏慷慨悲歌之作。著有《史述》《汉砭》《三史纂言》等,诗文集盖总名《阆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以自身经历开篇,“曾饮昌阳七十三”,表明自己已度过七十三次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贯穿了诗人的岁月,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漫长流逝。“老来大布当轻衫”,写如今年老,生活变得简朴,只能以粗布衣服代替轻便的衣衫,与过去形成对比,在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岁月变迁、生活变化的感慨。颔联:涉及端午习俗与对时光的思考。“豫储当采三年艾”,端午采艾是传统,强调三年之艾的储备,体现对养生保健的重视,也暗示对时光积累的认识。“缓计空寻六日蟾”,“六日蟾”一说与时间有关,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空自追寻却难以把握,进一步强化了对时光的感慨。颈联:通过对比两种端午习俗,展现历史的变迁。“楚俗旧时沉黍恨”,讲述楚地旧时端午投黍入江祭祀屈原的习俗,饱含着对屈原的怀念与沉黍背后的遗憾之情。“唐宫此日赐衣沾”描绘唐宫在端午赐衣的场景,体现出宫廷端午的荣耀。两者对比,使读者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端午习俗的差异,引发对历史发展和人生境遇变化的思考。尾联:“栀香满院人如玉”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端午时节,栀子花香弥漫满院,“尚想薰风半卷帘”,诗人想象着往昔有人如玉般伫立,微风轻拂,半卷着帘子的情景。通过这一画面,借栀子花香之景,以景结情,含蓄地表达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文准《偈十二首(其十二)》

下一篇:宋·苏轼《过大庾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