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chóng
shān
·
·
bìng
zhōng

朝代:宋作者:吕渭老浏览量:3
bàn
dēng
cán
shǔ
shàng
qíng
shàng
chuāng
fēng
dòng
zhú
yuè
wēi
míng
mèng
hún
piān
shuǐ
西
tíng
láng
gān
huā
yǐng
nòng
qīng
tíng
qiān
yún
píng
nán
lóu
cuī
shàng
zhú
wǎn
lái
qíng
jiǔ
lán
rén
sàn
dǒu
西
qīng
tiān
shuǐ
tuán
shàn
liú
yíng

译文

半夜残烛灯光微弱,一只老鼠慢慢爬过灯架。院内风吹竹动的剪影,模糊的映照到窗纸之上。月色微明。思绪突然飘回到那年的七夕聚会上。水西亭边,当时时值傍晚,夕阳返照,亭边翠竹森森,几只蜻蜓在花影中嬉戏翻飞。迷茫的夜色中,一望千里,薄云正在天地相接处延伸、涂抹,天色已经暗淡下来,主人立即催促僮仆迅速点上灯烛,觉得今夜天公作美可观星。酣饮美酒,一直到了斗星倾斜的深夜,然后才陆续告辞而去。澄碧的天空犹如一池清水,女子皆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逐句剖析

"半夜灯残鼠上檠":半夜残烛灯光微弱,一只老鼠慢慢爬过灯架。

# 檠:灯架。

"上窗风动竹":院内风吹竹动的剪影,模糊的映照到窗纸之上。

"月微明":月色微明。

"梦魂偏记水西亭":思绪突然飘回到那年的七夕聚会上。

"琅玕碧":水西亭边,当时时值傍晚,夕阳返照,亭边翠竹森森,

"花影弄蜻蜓":几只蜻蜓在花影中嬉戏翻飞。

"千里暮云平":迷茫的夜色中,一望千里,薄云正在天地相接处延伸、涂抹,

"南楼催上烛":天色已经暗淡下来,主人立即催促僮仆迅速点上灯烛,

# 南楼:水西亭的南楼。

"晚来晴":觉得今夜天公作美可观星。

"酒阑人散斗西倾":酣饮美酒,一直到了斗星倾斜的深夜,然后才陆续告辞而去。

# 酒阑:谓酒筵将尽。

"天如水":澄碧的天空犹如一池清水,

"团扇扑流萤":女子皆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 流萤:指飞行不定的萤火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重山·七夕病中》是宋代吕渭老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先构建出清幽且略显冷清的意境,继而呈现竹枝随风轻摇的视觉感受,随后以朦胧意象勾勒出带有幻境色彩的画面。下片转而描绘现实场景,叙述夜深人散的时空转换,隐含着淡淡的怅惘情绪,最终以澄明的夜空为背景,收束于众人扑萤纳凉的生活片段。全篇通过景物描摹与情感流露,将虚实场景、冷暖感受、时空转换进行艺术化处理,呈现出创作者微妙的心理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诗人

吕渭老(?~?),宋代词人、诗人。一作滨老,字圣求,籍贯嘉兴(今属浙江)。宣和、靖康年间在朝为官。吕渭老以诗名,颇多忧国伤时之作。南宋赵师㞧称其诗“讽咏中率寓爱君忧国意,不但弄笔墨清新俊逸而已”。词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其词有的写闺情思愁,有的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主要作品有《薄幸》《望海潮》《念奴娇》《卜算子·一日抵三秋》等。今存《圣求词》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小重山·七夕病中》是宋代吕渭老创作的一首记梦词,作品记录作者抱恙期间恰逢七夕节,当夜情绪波动难以安眠。后于梦境中重返水西亭旧日场所,似与故友重逢共度乞巧之夜。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上片起笔“半夜灯残鼠上檠”,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一幅幽寂画面。时值夜半,词人辗转难眠,只见残灯将熄,烛火在油尽之际忽明忽暗,摇曳不定。一只老鼠悄无声息地攀上灯架,贪婪舔舐着盏中残存的青油。此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将老鼠攀爬舔油的细微动态,置于夏夜的死寂之中,愈发凸显周遭环境的静谧深邃。而这份难耐的寂静,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百无聊赖,将其难以成眠的烦闷心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化用:末句融合杜牧“天阶夜色凉如水”与王建“团扇扑流萤”诗意,将传统七夕意象自然融入梦境描写。“水西亭”暗含杜甫“青琅玕”典故,呼应文人雅集传统。

3. 分段赏析

上片:前三句“半夜灯残鼠上檠。上窗风动竹,月微明”,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夏夜病榻难眠的场景。残灯明灭间,老鼠偷食灯油的动态细节,既暗示油尽灯枯的时间推移,又以细微声响反衬出夜的静谧。窗棂外竹影婆娑与朦胧月色构成视觉画面,风动竹摇的实景与月光投影的虚影交织,形成动态平衡。这种“以动显静”的笔法,既精准刻画出七夕夜的环境特征,又暗含词人辗转难眠的焦灼心绪。当视线从跳动的灯影转向天际,渐明的月华与竹影共同构成清冷意境,暗示词人情绪从烦躁趋于平静,自然过渡到“梦魂偏到水西亭”的梦境描写。“梦魂偏到水西亭”作为梦境开篇,既点明忆念之所,又暗含时空转换。亭边“琅玕碧,花影弄蜻蜓”的工笔描绘,实为记忆中七夕聚会的场景再现:翠竹森然如故,花影间蜻蜓翩跹的细节,恰与现实中的“风动竹”形成虚实呼应。这种记忆与现实的叠印,既强化了词人对往昔欢宴的眷恋,又通过“碧”竹与“微明”月的色调对比,暗示梦境相较于现实的明净美好。词人刻意选取“琅玕”“蜻蜓”等意象,既符合七夕的节令特征,又以清雅物象寄托超脱尘俗的情怀。下片依旧围绕梦中幻觉展开。“千里暮云平”,此句紧承上文近景描绘,视野瞬间拓展,展现出当日入夜前目力所及的远方景致。暮色迷茫中,天地辽阔无垠,丝丝暗灰色薄云在天地交接之处蔓延铺展。下片依旧围绕梦中幻觉展开。“千里暮云平”,此句紧承上文近景描绘,视野瞬间拓展,展现出当日入夜前目力所及的远方景致。暮色迷茫中,天地辽阔无垠,丝丝暗灰色薄云在天地交接之处蔓延铺展。“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南楼”乃水西亭之南楼。因天色渐暗,主人赶忙催促僮仆点灯,以迎接嘉宾。众人相聚时,皆赞叹当晚天气晴好,适宜观赏牛郎织女在银河悄然相会之景。“酒阑人散斗西倾”,此句真切描绘当年七夕,词人与一众诗朋酒侣于南楼畅饮,直至深夜斗星西斜,方才陆续散去。短短七字,言简意赅,叙事集中且生动形象。待众人离去,词人仰望天空,只见“天如水”,澄澈碧空宛如一汪清水。他兴致不减,步出亭外,瞧见诸多向织女星乞巧的小姑娘,正挥动团扇扑捉流萤。歇拍两句巧妙化用杜牧“天阶夜色凉如水”“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与王建“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调笑》)之句,不着痕迹,从侧面巧妙点染七夕女子乞巧这一传统习俗。

4. 作品点评

这首作品聚焦于细微的情感波动与日常琐事,却通过精妙的声韵安排与含蓄笔法,呈现出凝练深长的审美意蕴。创作者尤其通过梦境意象重构记忆片段,在现实与虚幻的交织中营造出若隐若现的时空层次,使文本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仅《调笑转踏》

下一篇:宋·葛长庚《念奴娇·咏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