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ìng
·
·
qīng
lóu
chūn
wǎn

朝代:宋作者:吕渭老浏览量:2
qīng
lóu
chūn
wǎn
zhòu
shū
yún
yòu
lǎn
zhà
tīng
yīng
nòng
xīn
chóu
xiàn
nián
shí
tōu
zhì
chūn
xīn
huā
jiàn
yáo
xiāng
jiàn
biàn
便
jiǎo
zhěn
shī
bǎo
chāi
shì
jiǔ
gòng
zuì
qīng
tái
shēn
yuàn
zěn
wàng
huí
láng
xià
xié
shǒu
chù
huā
míng
yuè
mǎn
jīn
dàn
fēng
chóu
dié
hèn
xiǎo
chuāng
xián
duì
jiāo
zhǎn
què
shuí
guǎn
jìn
yán
xián
pǐn
qín
zhēng
lèi
mǎn
cēn
yàn
yāo
zhī
jiàn
xiǎo
xīn
yáng
huā
gòng
yuǎn

译文

我居在高楼的深闺中,春光已经迟晚。长日里百无聊赖,连梳头匀面也很慵懒。忽然听到、外面鸦啼莺啭,立刻引起我新愁无限。记得那一年、我偷偷动了春心,隔着花枝与薄雾,远远望见他的身影。他曾在兽角装饰的枕上题诗,我拔下金钗换酒对饮,两人沉醉在青苔满地的幽静小院。怎能忘记、回廊下,携手漫步、那时繁花似锦,明月圆满。如今只剩潇潇暮雨,蜜蜂蝴蝶也似含愁带恨,我独坐小窗前,看芭蕉叶静静舒展。又有谁能管束我这颗飘摇的心。我久久地沉默无言、无聊地摆弄着筝弦,弦柱斜行排列如同飞行的大雁都被我的泪水湿遍。我的腰肢一天天瘦削细小,我的心随同那些柳絮,飘飘悠悠飞向很远很远。

逐句剖析

"青楼春晚":我居在高楼的深闺中,春光已经迟晚。

# 青楼:这里泛指女子所居高楼。

"昼寂寂、":长日里百无聊赖,

"梳匀又懒":连梳头匀面也很慵懒。

"乍听得、":忽然听到、

# 乍:突然。

"鸦啼莺弄":外面鸦啼莺啭,

# 弄:一作哢。鸟叫。

"惹起新愁无限":立刻引起我新愁无限。

"记年时、":记得那一年、

"偷掷春心":我偷偷动了春心,

# 偷掷春心:指暗暗爱恋一个人,以心相许。

"花间隔雾遥相见":隔着花枝与薄雾,远远望见他的身影。

"便角枕题诗":他曾在兽角装饰的枕上题诗,

# 角枕:用兽角做装饰的枕头。

"宝钗贳酒":我拔下金钗换酒对饮,

# 宝钗贳酒:用钗钿换酒喝。贳酒,赊酒。

"共醉青苔深院":两人沉醉在青苔满地的幽静小院。

"怎忘得、":怎能忘记、

"回廊下":回廊下,

# 回廊:曲折回环的走廊。

"携手处、":携手漫步、

"花明月满":那时繁花似锦,明月圆满。

"如今但暮雨":如今只剩潇潇暮雨,

"蜂愁蝶恨":蜜蜂蝴蝶也似含愁带恨,

"小窗闲对芭蕉展":我独坐小窗前,看芭蕉叶静静舒展。

"却谁拘管":又有谁能管束我这颗飘摇的心。

# 却谁拘管:有什么办法管束住摇荡的情思。谁,怎样,什么。

"尽无言、":我久久地沉默无言、

"闲品秦筝":无聊地摆弄着筝弦,

# 秦筝:古筝。

"泪满参差雁":弦柱斜行排列如同飞行的大雁都被我的泪水湿遍。

# 参差雁:指筝上的弦柱斜列如飞雁。

"腰支渐小":我的腰肢一天天瘦削细小,

# 腰支:腰身;身段;体态。

"心与杨花共远":我的心随同那些柳絮,飘飘悠悠飞向很远很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薄幸·青楼春晚》是南宋词人吕渭老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回忆开篇,重现当年甜蜜:两人曾在春花烂漫时私定心意,花前月下饮酒赋诗,醉卧庭院。这些细节如画卷般展开,让往日的温存跃然纸上。下片则聚焦离别后的孤寂:昔日并肩漫步的长廊,如今只剩一人独坐窗边,望着杨花飘散天际,无声落泪。“心与杨花共远”一句,既写杨花随风远逝的实景,又暗喻思念随漂泊的杨花蔓延至远方,将无形的愁绪化作可触的画面。全词语言婉约含蓄,通过今昔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将少女从羞涩动情到怅惘消瘦的情感变化展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诗人

吕渭老(?~?),宋代词人、诗人。一作滨老,字圣求,籍贯嘉兴(今属浙江)。宣和、靖康年间在朝为官。吕渭老以诗名,颇多忧国伤时之作。南宋赵师㞧称其诗“讽咏中率寓爱君忧国意,不但弄笔墨清新俊逸而已”。词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其词有的写闺情思愁,有的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主要作品有《薄幸》《望海潮》《念奴娇》《卜算子·一日抵三秋》等。今存《圣求词》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词以南宋社会现实为背景,讲述了一对恋人从热恋到决裂的过程。此词聚焦弃女的怨恨,“薄幸”二字既作词牌,又成点睛之题——既指负心人的情薄义寡,更是对封建时代女性命运遭际的艺术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通过暮春时节的今昔对比,以深闺女子追忆往昔花前月下的甜蜜相恋、痛诉如今独对暮雨的凄凉孤寂为主线,抒发了对薄情恋人的幽怨、对易逝美好的怅惘,最终将愁心托付飘零杨花,道尽相思无望的绵长哀痛。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回忆“花明月满”的甜蜜,与下片“暮雨蜂愁”的凄凉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美好破碎的哀痛。“怎忘得”与“如今但”的转折,通过时间链条的断裂,揭示少女从热恋到被弃的心理落差。反衬:乐景衬哀情。“鸦啼莺弄”本为春日乐景,却“惹起新愁无限”,以鸟鸣欢愉反衬孤寂心境,深化“新愁”的不可排遣。寓情于景:“暮雨”渲染凄凉氛围,“蜂蝶愁恨”强化哀伤基调,“芭蕉展”深化孤寂感。通过景物组合,将离愁别恨融入暮春雨景,形成“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境。首尾呼应:首句“青楼春晚”​​:以暮春时节起笔,奠定全词感伤基调。​​结句“心与杨花共远”中的杨花为晚春意象,与“春晚”形成时间上的呼应,同时以“心随杨花远”收束全篇,将空间与情感延伸至无限。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春晚”点明暮春时节,自然引发伤感情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晚春常以落花飘零之景暗喻愁绪,此处“昼寂寂、梳匀又懒”巧妙承接时节特征:春日渐长却寂静无声,梳妆完毕却无心装扮,既对应晚春的慵懒氛围,更透露出少女独守闺阁的孤寂。她虽精心梳洗,却只能在空荡楼阁中独自消磨时光,这种外在的“懒”实为内心无依的写照。忽然传来的“鸦啼莺啭”打破沉寂,本该是悦耳春声,却像针扎进心里,“惹起新愁无限”,这种以乐景反衬哀情的笔法,将少女深藏心底的愁苦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全词的第一个层次,“愁”字至此方显,却又借由欢快莺声引出,既体现情感压抑之深,又见作者运笔的婉转精巧。这是全词的情感基调,为后续铺开愁绪做好铺垫。“记年时”以至上片结句,是全词的第二个层次。作为统领下文的“记”字,如线串珠般串联起五句往事:那年花影朦胧间,少女羞涩地将芳心暗许——“偷掷春心”的“偷”字尤为传神,既显情窦初开的矜持,又透出冲破礼教束缚的勇气。作者连“花间”“隔雾”“遥”三重修饰,将初遇场景描绘得如诗如画:恋人隔着雾霭花枝遥遥相望,既营造出梦幻美感,又暗示着爱情萌芽时的朦胧心境,这般唯美场景恰似爱情本身的浪漫写照。随后用“便”字承接的“角枕题诗-宝钗换酒-共醉深院”三组画面,层层递进展现恋情升温。这个过渡性的“便”字既串联起回忆的不同阶段,又以明快节奏烘托热恋的甜蜜:他们在绣枕题写情诗,典当金钗换酒共饮,最终相拥醉倒在青苔满布的小院。通过两组领字的嵌套使用,作者既保持了五句回忆的整体性,又在细节处形成节奏变化,如同珠链上间隔点缀的宝石,展现出精妙的结构把控力。下片先用一句“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收束上片的甜蜜回忆——当年在回廊牵手赏月、花好月圆的美好画面,像电影谢幕般定格。紧接着“如今但……”三个字猛踩刹车,把镜头切回冰冷的现实,进入第三个层次:用凄风苦雨的景象和少女的孤寂形成强烈对比,揭开“愁”的根源。用“如今但…”开启全词第三层意境,与往昔形成强烈反差——“但”字领起三幅暮春图景:细雨纷飞的黄昏里,蜂蝶含愁低徊;孤窗寂坐的少女前,芭蕉卷叶无声。这三组画面由景物渐次聚焦人物,暮雨织愁营造迷离氛围,蜂蝶拟人暗写少女心绪,芭蕉舒展反衬心绪郁结,层层递进中愁思愈显浓重。“却谁拘管”的幽怨自问,既点破无人相伴的凄凉现状,更暗喻美好恋情已如流水落花不可追回,为结尾的悲情迸发埋下伏笔。最终镜头聚焦于无言抚筝的少女:琴柱参差如雁阵凌乱,清泪浸透十三弦;纤腰日渐清减,愁心却随漫天柳絮飘向远方。这组“泪染琴弦、身似杨花”的意象,将愁极而悲、悲极成空的复杂心绪推至顶点,既呼应开篇的春晚之愁,又以“心与杨花共远”的缥缈意境,将无尽相思化作天地间的永恒怅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叙事与抒情交融的笔法层层展开,通过精心剪裁的画面构建情感脉络,在章法布局与意象经营中展现缜密构思,将缠绵心曲寓于曲折回环的章句之间。前人评吕渭老词“笔触婉约深邃,艺术造诣足与周邦彦、柳永比肩”,观此《薄幸》词中时空交错的叙事技巧、意境营造,足证前人推许实非虚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评词最后一句有“有余不尽之意”。

宋张炎《词源》

# 圣求词婉媚深窈,视美成、耆卿伯仲。

宋赵师秀《圣求词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殊《浣溪沙·红蓼花香夹岸稠》

下一篇:宋·张炎《临江仙·雾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