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suǒ
·
·
chán
dài
cán
shēng
bié
shù

朝代:宋作者:吕渭老浏览量:3
chán
dài
cán
shēng
bié
shù
wǎn
liáng
fáng
qiū
fēng
yǒu
rǎn
huáng
huā
xià
diǎn
liáng
miǎo
miǎo
shuāng
hóng
鸿
fēi
luàn
yún
shēn
chù
shān
hóng
wèi
shuí
chóu
gōng
jìn
xiāng

译文

蝉带着残剩的声音移到别的树。傍晚的凉意进入房屋。秋风好像有意染黄菊花,落下几点、凄凉的雨。远远的两只鸿雁飞离去。杂乱的云彩深处。满一山的红叶在为谁忧愁,提供不完的、相思诗句。

逐句剖析

"蝉带残声移别树":蝉带着残剩的声音移到别的树。

"晚凉房户":傍晚的凉意进入房屋。

"秋风有意梁黄花":秋风好像有意染黄菊花,

"下几点、":落下几点、

"凄凉雨":凄凉的雨。

"渺渺双鸿飞去":远远的两只鸿雁飞离去。

"乱云深处":杂乱的云彩深处。

"一山红叶为谁愁":满一山的红叶在为谁忧愁,

"供不尽、":提供不完的、

"相思句":相思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落索·蝉带残声移别树》是宋代吕滨老所作的词,以深秋景致为背景。上片以秋夜景物起笔,写蝉带着残声飞离旧树,傍晚的凉意浸透房舍,秋风似有心意般染黄菊花,又落下几点凄清的雨,勾勒出萧瑟的秋日氛围;下阕中“一山红叶为谁愁”运用拟人笔法,让自然景致与人物的内心情愫相互交融,结尾“诉不完、相思语”以开放式的抒情方式收束,将深切的相思之情鲜明地呈现出来。全词语言婉约细腻,情景交融,既展现了秋日的凄清之美,又传递出含蓄而浓郁的抒情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诗人

吕渭老(?~?),宋代词人、诗人。一作滨老,字圣求,籍贯嘉兴(今属浙江)。宣和、靖康年间在朝为官。吕渭老以诗名,颇多忧国伤时之作。南宋赵师㞧称其诗“讽咏中率寓爱君忧国意,不但弄笔墨清新俊逸而已”。词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其词有的写闺情思愁,有的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主要作品有《薄幸》《望海潮》《念奴娇》《卜算子·一日抵三秋》等。今存《圣求词》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描绘了深秋萧瑟景象,表达了深切的相思与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一山红叶为谁愁”“愁”本是人类的情感活动,诗人却将这一情感赋予“红叶”这一自然景物。深秋的红叶本是时令变化的自然景象,诗人却以“为谁愁”的疑问,让红叶仿佛有了人的思绪与牵挂,仿佛在为未知的对象默默忧愁。这种写法将无生命的景物人格化,强化了深秋的萧瑟氛围,暗合了词人内心的相思愁绪,让景物与情感交融更显细腻。

3. 分段赏析

上片“蝉带残声移别树。晚凉房户”,开篇两句勾勒出秋晚的凄清。蝉儿带着渐渐微弱的鸣声,从这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傍晚的凉意悄悄浸透了房舍。“残声”既写出蝉声将尽的时节特征,又暗带一丝衰败感;“晚凉”则以体感的清冷,为全词奠定凄清的基调,简单两句,便让秋夜的孤寂扑面而来。“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承接上句,进一步铺展秋景。秋风仿佛带着特意的心思,将菊花染得金黄,却又降下几点雨,沾湿花瓣,更添了几分凄凉。“有意”二字将秋风拟人化,让自然景象仿佛也懂得人的愁绪;“黄花”本是秋日亮色,却被“凄凉雨”笼罩,乐景中见哀情,更显相思的苦涩。下片“渺渺双鸿飞去。乱云深处”,转向天空景象。一对鸿雁远远地飞去,消失在杂乱的云层深处。“渺渺”写出鸿雁远去的朦胧,“乱云深处”则给这离别之景添了几分迷茫,仿佛连鸿雁都带着离人的愁绪,飞向不可知的远方,暗合了相思中对远方人的牵挂。“一山红叶为谁愁,供不尽、相思句”,结尾两句将愁绪推向深处。满山上的红叶,像是在为谁忧愁?它们红得浓烈,却也红得凄切,仿佛能为相思的人提供写不完的诗句。以红叶“为谁愁”拟人化,将自然景物与心中愁思相连,“供不尽”则道尽相思的绵长无尽,让难以言说的牵挂,都藏在了这一山红叶与万千诗句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同《守居园池杂题·望云楼》

下一篇:宋·舒岳祥《老人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