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王门梦":不做在王侯权贵之门获得荣华富贵的美梦,
"来敲隐者关":而是前来敲响隐士的门扉。
"童先孤鹤化":童子如同孤鹤般仙化而去,
"云伴一身闲":只有白云陪伴着隐者,尽显一身的闲适。
"碍笋新移路":为了避开新生的竹笋,特意移开了道路,
"低墙为看山":把墙修得低矮,是为了更好地欣赏山景。
"几回松下去":多次到松树下去,
"锄得茯苓还":挖得茯苓归来。
南宋诗人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浦城(今属福建)人。曾入朝为官,后隐居西湖。叶绍翁博学工诗,尤以七绝见长,善于写景状物,如《游园不值》构思精巧,流传颇广。也有《题鄂王墓》这样壮怀激烈的作品,南宋以后的岳王墓诗大多延续了《题鄂王墓》的风格。又熟谙典故,著《四朝闻见录》五卷,记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事,可补史传之阙。有宋人辑本《靖逸小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不作王门梦,来敲隐者关”诗人开篇表明自己不追求功名利禄,不愿在王侯权贵之门徘徊,而是主动去拜访隐者。这一联点明了诗人的志向,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童先孤鹤化,云伴一身闲”诗人描绘了隐者居所的宁静与闲适。童子如孤鹤般仙化,隐者与白云相伴,尽显闲适与自在。此联通过“童先孤鹤化”和“云伴一身闲”的描写,突出了隐者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颈联:“碍笋新移路,低墙为看山”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隐者的生活细节。为了避开新生的竹笋,便移开了道路;把墙修得低矮,是为了更好地欣赏山景。此联通过对隐者居所环境的描写,展现了隐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尾联:“几回松下去,锄得茯苓还”诗人描述了隐者在松树下劳作的情景,多次挖掘茯苓归来。这一联不仅展现了隐者的生活劳作,也体现了隐者生活的自给自足与随性自然。
上一篇:宋·王安石《虞美人·虞美人》
下一篇:宋·秦观《念奴娇·千门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