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suǒ
jiàn

朝代:宋作者:叶绍翁浏览量:3
xiāo
xiāo
sòng
hán
shēng
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qíng
zhī
yǒu
ér
tóng
tiǎo
zhī
shēn
luò
dēng
míng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逐句剖析

"萧萧梧叶送寒声":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 梧:梧桐树。,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江上秋风动客情":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 篱落:篱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全诗以景衬情,动静相生,用“梧叶声和风声”衬托秋夜的静谧,同时运用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欢乐场景反衬诗人客居他乡的悲凉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浦城(今属福建)人。曾入朝为官,后隐居西湖。叶绍翁博学工诗,尤以七绝见长,善于写景状物,如《游园不值》构思精巧,流传颇广。也有《题鄂王墓》这样壮怀激烈的作品,南宋以后的岳王墓诗大多延续了《题鄂王墓》的风格。又熟谙典故,著《四朝闻见录》五卷,记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事,可补史传之阙。有宋人辑本《靖逸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叶绍翁漂泊他乡时触景生情的作品。萧瑟的秋风声,最易勾起游子的思乡情怀。夜深人静时,仍可见孩童提着灯火,在篱笆旁兴致勃勃地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羁旅在外,独对秋夜,写下了这首含蓄深沉的思乡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思乡怀人​​诗。介绍了​​秋夜江边的萧瑟景象和儿童夜捉蟋蟀的生动画面​​,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感和深切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秋夜典型意象寄托羁旅之思,“萧萧梧叶送寒声”以落叶萧索之声传递寒意,“江上秋风动客情”借秋风江景牵动乡愁,情景浑然相生,物我交融无间。动静结合:前二句“梧叶”“秋风”为动景,渲染秋夜萧瑟;后二句“篱落一灯”为静景,勾勒童趣画面。“动”中见秋声之凄,“静”里显童真之乐,动静相映更见客居孤寂。反衬:乐景衬哀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以儿童夜捉蟋蟀的欢愉场景,反衬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灯火嬉戏之乐,与“江上秋风动客情”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暗用“以无知儿女之乐,衬有心人之苦”的手法,愈显羁旅之悲。用典:“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晋人张翰“莼鲈之思”典故。张翰因秋风起而辞官归乡,诗人借此典暗示自身漂泊难归之憾,使客愁更显深沉厚重,不着痕迹而意蕴自远。拟人:“萧萧梧叶送寒声”中“送”字赋予梧叶以人情,似有意传递秋寒;“动客情”则令秋风具化愁思牵引之力。此二句化无情之风叶为有情之物,物我交感,更添客心凄怆。

3. 分段赏析

首句运用叠字象声词开篇,甫一入耳便唤起读者对听觉形象的联想,营造出秋气萧瑟凄森的意象;借声音反衬秋夜的寂静,更显环境幽冷。再以“送”字化静为动,引出“寒声”——梧叶在秋风中摇落的萧萧声里,似乎裹挟着砭人肌骨的寒意;凭借听觉触发触觉的通感手法,将环境的凄清渲染得淋漓尽致。次句点明“秋风”,“月寒江风起”,自江面涌起的阵阵秋风,触动了羁旅之人的孤寂心绪。晋人张翰居洛阳为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与鲈鱼脍,遂辞官归乡;此诗作者闻秋风而兴,亦牵动旅中情思,怅然萌生归意。前两句借“梧叶”“寒声”“江上秋风”勾勒出秋意的清冷,实则是为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更以“动”字点破“客情”,情景交融,真切深切地凸显出羁旅愁思之深沉。后两句则从庭内视角转向户外场景,完成大跨度的场景跳跃。此二句实为倒装结构,若按意思顺序本应前后互换。诗人思绪烦乱难以成眠,起身步出户外欲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旅离愁,而眼前的夜景却带给他全新的感受:茫茫夜色里,篱笆间闪烁的灯火,不正映照着“儿童挑促织”的画面吗?孩童们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举动,与诗人凄然伤怀、低回徘徊的心境形成鲜明对照。暗夜里的一盏孤灯,在诗人内心深处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段,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碰撞交融,使其愈发陷入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他借“篱落一灯”隐喻自身“孤栖天涯”的处境,以景物传递浓郁的乡愁,与“江上”句紧密呼应,收束全篇,更觉秋思满溢,引人无限遐想。

4. 作品点评

流露出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诗中“儿童挑促织”的场景,触发了对往昔天真岁月的追忆。全篇先以“萧萧梧叶”“江上秋风”摹写秋声,烘托羁旅孤怀;继而笔锋轻转,以“夜深篱落一灯明”点出夜游所见。其语言疏淡自然,章法跌宕有致,看似句断而气脉绵延。诗人借灯火篱落之景,将客子秋夜的孤寂况味寄于言外,既不显颓丧,又以含蓄画面收束全篇,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声华馥似当风桂,气味清于著露兰。

宋许棐《梅屋诗稿·赠叶靖逸》

# 这种景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近现代钱钟书《宋诗选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几《三衢道中》

下一篇:宋·苏轼《定风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