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yuán
zhí

朝代:宋作者:叶绍翁浏览量:4
yīng
lián
chǐ
齿
yìn
cāng
tái
xiǎo
kòu
chái
fēi
jiǔ
kāi
chūn
mǎn
yuán
guān
zhù
zhī
hóng
xìng
chū
qiáng
lái

译文

大概是不想让青苔上落下木屐的痕迹吧,敲了半天门也不见有人来开门。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的杏花已伸到墙外来了。

逐句剖析

"应怜屐齿印苍苔":大概是不想让青苔上落下木屐的痕迹吧,

# 印苍苔:在青苔上留下印迹。,屐齿:指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屐,木鞋。,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大概,表示猜测;怜,怜惜。怜:一作嫌。

"小扣柴扉久不开":敲了半天门也不见有人来开门。

# 久:一作九。,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小扣:轻轻地敲门。小:一作十。

"春色满园关不住":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 春色满园关不住:后人从这句诗中活用出“满园春色这个成语,又作“春色满园”。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粉红的杏花已伸到墙外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写诗人叩门未果的遗憾:因怜惜苍苔而轻扣柴扉,久候未开的情景,暗藏期待落空的怅惘;后两句笔锋一转,以“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鲜活意象,妙笔传递出“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盎然生机,将情感从失望陡然转为惊喜。全诗构思精巧,以“未入园门”的有限视角,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既勾勒出庭院内外的清幽与蓬勃,又自然蕴含“新生事物不可阻挡”的哲理意趣。其取景细腻而意境开阔,抒情含蓄而理趣深邃,兼具宋诗“以理入情”的特色与唐诗“意在言外”的韵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浦城(今属福建)人。曾入朝为官,后隐居西湖。叶绍翁博学工诗,尤以七绝见长,善于写景状物,如《游园不值》构思精巧,流传颇广。也有《题鄂王墓》这样壮怀激烈的作品,南宋以后的岳王墓诗大多延续了《题鄂王墓》的风格。又熟谙典故,著《四朝闻见录》五卷,记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事,可补史传之阙。有宋人辑本《靖逸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游园不值》的创作时间与动机历来众说纷纭。刘永生在《千古名诗千家诗》中认为,此诗是纯粹的记游之作,聚焦于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蔡干军在《诗艺引谈》中则提出,诗中或隐含对高人隐士的赞美,以庭院深锁喻指贤者遁世,以红杏出墙象征才德难掩;而林方直、陈羽云所著《唐宋诗词浅释》更提出独特视角,认为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象,暗喻新生力量不可遏制,实为反封建独裁、反压迫的政治隐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歌记叙了诗人春日游园的经历,先写轻扣柴扉久未开的期待与遗憾,后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象,展现出“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蓬勃生机,描绘了田园风光的幽静与春意的盎然。全诗情景交融,既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又蕴含着“一切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事物终将冲破阻碍、蓬勃发展”的哲理,体现了以小见大、景中寓理的艺术特色。诗人想象到满园春色的事,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猜想园主因怜惜青苔而闭门,将“青苔”“柴扉”的幽静与自身访友不遇的失落交织,以景写情,渲染出冷清氛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冲破围墙的束缚,既是实景,又象征春意的不可压抑。诗人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春色,将意外之喜融入景物。铺垫:“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将“久不开门”解释为园主“怜惜青苔”,看似自我宽慰的调侃,实则为后文红杏出墙的惊艳做铺垫。门前青苔、紧闭柴扉的静景,与后文红杏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从“久不开”的失望到“出墙来”的豁然开朗,铺垫强化了情感。拟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不住”与“出墙来”​​“春色”被赋予挣脱束缚的意志,“红杏”主动“出墙”宣告春天降临。一“关”一“出”,凸显春光的蓬勃生命力。

3. 分段赏析

“应怜屐齿印苍苔”从推测园主人心理切入。“应怜”二字,是诗人对“久不开门”的温情猜想——或许园主人太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木屐的齿痕踩坏了这一片翠色。“苍苔”作为园中静景,本易显荒寂,却因“怜”字添了几分娇憨,仿佛连青苔都成了被小心呵护的“主角”,画面立刻生动起来。“小扣柴扉久不开”承接上文,用“小扣”(轻轻敲门)的动作细节,写出诗人的礼貌与耐心;“久不开”则以时间的延续制造悬念:为何园门迟迟不开?是园主人外出了?还是另有缘由?这一问,将读者的注意力从“门”转向了门内的未知,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全诗的核心转折。诗人由“久不开门”的遗憾,突然捕捉到园内蓬勃的生机——那满得要溢出的春色,根本不是柴门能困住的。“关不住”三字用拟人手法,将春色写得活泼调皮,仿佛一个急着“出门”的孩子,正用力推着门缝,读来趣味横生。这种从“失望”到“惊喜”的情感跳跃,正是诗歌最动人的地方。末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是画龙点睛之笔。诗人没有写满园的花团锦簇,只选了一枝探出墙头的红杏:它是春的“使者”,用鲜艳的色彩、俏皮的姿态,将“满园春色”具象化。“出墙来”三字,既写红杏的生机,也暗含“美好事物无法被禁锢”的哲理——即便门扉紧闭,春天依然会以最鲜活的方式与世界相遇。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焦点鲜明。诗人描绘春景,将目光凝聚于“红杏出墙”这一鲜活瞬间。虽受陆游《马上作》“一枝红杏出墙头”启发,却更显巧思——陆游以“杨柳”的金黄嫩绿烘托红杏,叶绍翁则独取“出”字,赋予红杏拟人化的生机,仿佛它正主动挣脱束缚,既传递出春光蓬勃难抑的意趣,又以单一意象统领全篇,让画面中心如特写镜头般清晰醒目。其二,以简驭繁,余韵悠长。诗中“一枝红杏”实则是“满园春色”的缩影,借局部展现整体,用有限传递无限。枝头那一抹娇艳,暗藏着墙内千红万紫的盛景,这种“未写全而全自现”的留白手法,契合中国传统美学“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境,引导读者在想象中延伸诗意,余味绵长。其三,景中见人,情致深婉。柴门紧闭、叩门无应的细节,隐约勾勒出园主人的模样:他避世独居、淡泊名利,连门前的苍苔都悉心呵护,不愿轻踏。而“红杏出墙”的蓬勃生机,恰与主人“怡情自然”的品格相呼应——门虽隔开了尘俗纷扰,却锁不住对美的向往,物我交融间,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含蓄赞赏。其四,景中含理,意蕴深远。“关不住”与“出墙来”的矛盾冲突,既是自然运行的生动写照,更是对生命力量的哲学隐喻。春光突破围墙的物理阻隔,暗喻新生事物终将冲破束缚的必然,如同“存在即合理”的抗争精神。后世常将其引申为“进步力量不可阻挡”的象征,赋予诗句超越时代的思想深度,使其既具审美价值,又蕴含启蒙意味。全诗从小园一隅展现天地春意,在日常片段中蕴含深刻哲理,既得宋诗“以理趣胜”的精髓,又不失唐诗“羚羊挂角”的含蓄,堪称中国古典诗歌中“形神兼备、情理交融”的优秀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陈简斋诗云:“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陆放翁诗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皆佳句也。惜全篇不称。叶靖逸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戴石屏:“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句意亦佳,可以追及之。

元末明初瞿佑《归田诗话》卷中

# 这是古今传诵的诗,其实脱胎于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八《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第三句写得比陆游的新警。《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有另一位“江湖派”诗人张良臣的《雪窗小集》,里面的《偶题》说:“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第三句有闲字填衬,也不及叶绍翁的来得具体。这种景色,唐人也曾描写,例如温庭筠《杏花》:“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途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又《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但或则和其他的情景搀杂排列,或则没有安放在一篇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地位,都不及宋人写得这样醒豁。

钱钟书《宋诗选注》

# 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程千帆《古诗今选》

# 叶绍翁写园的一角,比陆游取景小而含意深。在“出墙来”的前面加上了”关不住”这个“关”字,突出了春意的活跃,使与“关”字相应的“出”字更有精神。“一枝红杏”与“满园春色”相对,又显出春光的洋溢,两句中含义有几层,诗意蕴藉。后来就产生了“关不住的春光”的说法,这两句诗也常用来形容生活中的这类境况了。

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

# 三、四两句是名句,写得自然,寓见微知着之意。比叶绍翁早的亦是江湖派诗人张良臣,在他的《偶题》结末云:“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就是显得太用力了,如“好春”、“粉墙”之类总感到有些涂抹,“藏不尽”比“关不住”尤其见绌。

金性尧《宋诗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鸣琴》

下一篇:宋·晁补之《玉蝴蝶·暗忆少年豪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