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ān
cūn

朝代:宋作者:叶绍翁浏览量:3
yǐn
yǐn
yān
cūn
wén
quǎn
fèi
xún
xún
jiàn
rén
jiā
zhǐ
qiáo
duàn
huí
chù
liú
chū
táo
sān
shù
huā

译文

听到几声犬吠,我感到这云烟雾霭之中可能有个村落,我试图去寻找这个村子,却没有找到。这时,忽见小溪曲折回环之处,两三片碧桃花荡漾而出。

逐句剖析

"隐隐烟村闻犬吠":听到几声犬吠,我感到这云烟雾霭之中可能有个村落,

# 犬吠:狗的叫声。,隐隐:隐约、不分明的样子。

"欲寻寻不见人家":我试图去寻找这个村子,却没有找到。

# 寻寻:寻找。

"只于桥断溪回处":这时,忽见小溪曲折回环之处,

"流出碧桃三数花":两三片碧桃花荡漾而出。

# 碧桃:桃树的一种。花重瓣,不结果实,仅供观赏和药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烟村》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秀美的春景,犹如一幅氤氲朦胧的水乡雾海图。前两句展现水乡清晨的景象:烟雾弥漫、朦胧一片,只听得犬吠之声,却看不见人家的踪影。后两句聚焦于桥头所见:溪流在桥头蜿蜒曲折,几片碧桃落花随水漂流,由此可知,被晨雾笼罩的水乡正值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之时。全诗诗境清新秀丽,语言质朴形象,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浦城(今属福建)人。曾入朝为官,后隐居西湖。叶绍翁博学工诗,尤以七绝见长,善于写景状物,如《游园不值》构思精巧,流传颇广。也有《题鄂王墓》这样壮怀激烈的作品,南宋以后的岳王墓诗大多延续了《题鄂王墓》的风格。又熟谙典故,著《四朝闻见录》五卷,记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事,可补史传之阙。有宋人辑本《靖逸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出游题材的诗。描绘了隐隐约约的烟村传来犬吠声,诗人想要寻找人家却不见踪迹,直到桥断溪回之处,看到有碧桃花流出。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出游时意外发现美景的惊喜之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流出碧桃三数花”,巧用陶潜《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的桃源意象典故。典故原意指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乐土,以桃花为标志,象征远离尘世、安宁美好的境界。诗中仅以“流出碧桃”暗示烟村可能是类似桃源的隐秘仙境,却不直接点破,借典故的象征意义引发读者联想,既增添诗意的幽远感,又通过“未道破”的留白,使烟村的神秘意境更耐人寻味。对比:“隐隐烟村闻犬吠”与“流出碧桃三数花”形成色彩对比,隐隐烟村(灰蒙色调)与碧桃三数花(粉红色),全诗以灰蒙蒙的朦胧底色为主,结尾以少量粉红色桃花点缀,通过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突出画面的层次感与生动感,既符合水乡烟霭的实景,又以亮色打破沉闷,暗喻春光的生机与希望。

3. 分段赏析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这是一幅弥漫着春日氤氲的江南水乡画卷,烟岚迷濛似水墨晕染。诗人于朦胧中听见“犬吠”,方察觉云霭深处应有村落隐现。“隐隐”一句看似语序与感知相悖,实则先因直觉水乡有村,再循犬吠之声印证——这般寻而不迫的意态,折射出诗人悠游从容的心境。或许“寻人家”本非刻意所求,仅是听见犬吠时本能的意识流动,毕竟鸡鸣犬吠向来是烟火人家的标志。“只于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当“寻而未得”的疏淡意绪渐显,诗笔却陡然转向:“只于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两三花”——桥断溪隔,正应和着上句“寻人家”而不得的怅惘,却在溪流曲折处,忽见两三片桃花随水漂漾。这一妙笔既点染出江南春色的鲜妍,更暗引陶潜《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笔下“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是寄托理想乐土的符号;王维《桃源行》更将桃源摹写为“成仙不还”的仙境。叶绍翁却仅以溪流中的几片碧桃落英,暗示烟村或许藏着如桃源般的人间秘境——妙在未落言筌,唯留一片悬想空间:被烟岚笼罩的村落,是否就是避世绝尘的桃花源?此诗的高妙恰在“不道破”的蕴藉。唐代刘长卿《寻张逸人山居》云:“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桃源定在深处,洞水浮来落花。”虽与叶氏诗意相近,却因“桃源定在”的直白认定,失了余韵。即便清代康熙皇帝将“定在”改为“意在”,仍难脱坐实之嫌。而叶绍翁以“流出碧桃两三花”结尾,让烟村与桃源的关联若即若离,言有尽而意无穷,尽显宋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风神。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诗在色彩运用上颇为成功。全诗以灰蒙蒙的混沌色调为主,营造出略显昏暗的朦胧氛围,而结尾处“两三片”粉红色碧桃的点缀,虽着墨寥寥,却与底色形成鲜明对比,让这幅水乡小景顿时变得生动悦目、韵味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霜叶飞·重九》

下一篇:宋·刘克庄《落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