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qiū
wǎn

朝代:宋作者:叶绍翁浏览量:3
ài
shān
mǎi
chéng
zhōng
wèi
cháng
chēng
hòu
chuán
duō
qiū
shì
wǎn
yòu
tóng
ōu
guò
cán
nián

译文

因为我喜爱大山,所以依山而居不在城里买地盖房子,因为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所以在屋后的小河边一直放着个小船,当有客来访时,我就撑船离去。秋天已经快结束了,池塘里的荷叶已经凋零,所剩不多,我只和我豢养的鸥鹭一起度过我的晚年。

逐句剖析

"爱山不买城中地":因为我喜爱大山,所以依山而居不在城里买地盖房子,

"畏客长撑屋后船":因为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所以在屋后的小河边一直放着个小船,当有客来访时,我就撑船离去。

# 畏:怕。

"荷叶无多秋事晚":秋天已经快结束了,池塘里的荷叶已经凋零,所剩不多,

"又同鸥鹭过残年":我只和我豢养的鸥鹭一起度过我的晚年。

# 残年:人到了晚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湖秋晚》是宋代叶绍翁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西湖晚秋为背景,描绘出荷叶凋零、秋意渐浓的景象。诗的前两句“在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直抒胸臆,展现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不愿被世俗纷扰束缚,渴望保持内心宁静与自由的心境;后两句则以“只愿与鸥鹭为伴,共度残年”的愿景,进一步渲染出静谧悠远的氛围。全诗借景抒情,将西湖晚秋的寂寥与诗人晚年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相互映衬,生动展现出诗人远离尘世喧嚣、追求恬淡生活的志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浦城(今属福建)人。曾入朝为官,后隐居西湖。叶绍翁博学工诗,尤以七绝见长,善于写景状物,如《游园不值》构思精巧,流传颇广。也有《题鄂王墓》这样壮怀激烈的作品,南宋以后的岳王墓诗大多延续了《题鄂王墓》的风格。又熟谙典故,著《四朝闻见录》五卷,记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事,可补史传之阙。有宋人辑本《靖逸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爱山不买城中地”,直白而简洁地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生活选择与价值取向。“爱山”二字,直抒胸臆,将诗人对山峦、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山,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往往代表着宁静、自由、远离尘世的纷扰。它有着连绵的峰峦、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是自然之美的集中体现。诗人对山的热爱,是对自然本真的追求,是内心深处渴望回归自然的呐喊。“不买城中地”,则是这种热爱的具体行动体现。在古代,城市往往是繁华喧嚣的象征,那里人口密集,商业繁荣,人际往来复杂。达官贵人在城中寻欢作乐,纸醉金迷,充斥着各种功利与欲望的追逐。而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愿意在城中购置土地、建造房屋,选择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这种“爱”与“不”的对比,强烈地突出了诗人对山的钟情,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隐隐寄寓了对城市中那种萎靡不振、追逐名利风尚的不满和厌恶。次句“畏客长撑屋后船”,进一步刻画了诗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与首句“爱山”相互呼应,又形成鲜明对比。“畏客”,一个“畏”字,生动地展现出诗人逃避世俗干扰的心境。这里的“畏”,并非是胆小害怕的意思,而是一种对世俗交往的厌倦和抵触,是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表现。诗人隐居山中,本想远离尘世的纷扰,享受自然的宁静,但即便住在山中,也难免会有客人来访。而这些客人的到来,往往会打破诗人内心的平静,带来世俗的喧嚣和应酬的烦恼。“长撑屋后船”则是诗人应对这种情况的独特方式。他在屋后的小河边长期停放着一艘小船,一旦有客人来访,他就会撑船离去,躲开客人,继续享受自己的清静时光。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执着追求,也反衬出他隐居离俗、耻与俗人来往的高洁情怀。诗的第三句“荷叶无多秋事晚”,笔锋一转,从对诗人生活态度和心境的描写,转向对眼前秋景的刻画,同时也巧妙地扣住了诗题“西湖秋晚”。“荷叶无多”,是对西湖秋景中荷叶凋零这一景象的直接描写。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曾经在夏日里亭亭玉立、铺满湖面的荷叶,到了秋天,已经逐渐枯萎、衰败,所剩无几。这一景象,直观地展现出秋天的萧瑟和凄凉,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秋事晚”三个字,则不仅仅是对季节的描述,更蕴含着诗人对时光匆匆、岁月不再的感慨。“秋事”,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各种事物、景象,也可以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时光的流转。“晚”字,既点明了秋天已经到了末期,也隐喻着诗人自己的生命已经步入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经历了人生的起伏,看过了世间的繁华与沧桑,如今面对这逐渐凋零的荷叶,他心中涌起的是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和叹息。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悲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尽管荷叶凋零,秋意渐浓,诗人依然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寻幽自适的心态。最后一句“又同鸥鹭过残年”,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推向了高潮,也点明了整首诗的主旨。“鸥鹭”,在古代诗词中常常是自由、闲适、超脱的象征。它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于水面之上,不受世俗的约束和羁绊。诗人在这里说要“同鸥鹭过残年”,表达了他希望在晚年能够远离尘世的喧嚣,与自然生物为伴,过上宁静、自在生活的愿望。“又”字,暗示了诗人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这种与自然亲近的生活方式,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年复一年,诗人在西湖边,看着荷叶的生长与凋零,看着鸥鹭的飞翔与栖息,他的心境也变得越来越平和、淡泊。与鸥鹭为友,意味着诗人放下了世俗的追求和烦恼,回归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诗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天地,他与鸥鹭共同分享着大自然的美好,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唐庚《白鹭》

下一篇:宋·释原妙《云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