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íng
xiāng
zhāi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3
měi
jué
西
zhāi
jǐng
zuì
yōu
zhī
guān
shì
zhū
hóu
zūn
fēng
yuè
shēn
shì
qiān
gēng
sāng
suì
yǒu
qiū
yún
shuǐ
xǐng
xīn
míng
hǎo
niǎo
shā
qīng
ěr
shù
hán
liú
chén
yān
lín
huáng
juàn
zài
xiāng
zuì
shàng
tóu

译文

每次都觉得西斋的风景是最幽静的,会让我不知道自己身居古代诸侯的官位。手执一樽美酒,临风赏月,没有俗事烦心,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古籍,这种美好的感觉疑似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逐句剖析

"每觉西斋景最幽":每次都觉得西斋的风景是最幽静的,

"不知官是古诸侯":会让我不知道自己身居古代诸侯的官位。

# 诸侯:指封建朝廷委派的州郡长官,类似于古代诸侯,故诗人幽默地自称为“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手执一樽美酒,临风赏月,没有俗事烦心,

# 一尊:一杯。

"千里耕桑岁有秋":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云水醒心鸣好鸟":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

# 醒心:来自韩愈的《北湖》“应留醒心处”。欧阳修曾在滁州建“醒心亭”,曾巩为之作《醒心亭记》。这里“醒心”含有使心地清醒明澈之义。,云水:如白云一样纯洁的湖水。

"玉沙清耳漱寒流":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 漱寒流:是从孙楚“枕石漱流”(见《世说新语》)的典故中化出。,清耳:班固《答宾戏》说“牙旷清耳于管弦。”陆机《演连珠》也有“瞽史清耳”之语,意指静心倾听,这里兼有使耳边清幽之意。,玉沙:泉底砂石晶莹如玉。

"沉烟细细临黄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古籍,

"疑在香炉最上头":这种美好的感觉疑似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 香炉:香炉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凝香斋》是北宋曾巩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围绕游览大明湖及身处凝香斋的感受展开,描绘了西斋清幽之景,展现了诗人在政务之余悠游湖山、沉醉古籍的高雅情趣。此诗简洁勾勒出西斋景致与诗人悠然状态;“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以动衬静,突出环境清幽。该诗意境清幽,语言质朴,体现曾巩诗歌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凝香斋》由曾巩所作。1071年(熙宁四年),曾巩由越州通判改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在任期间改善政情,使地方政通人和。1072年(熙宁五年),他游览大明湖,身处原名西斋的凝香斋(取韦应物“燕寝凝清香”句意命名),有感于当地清幽景致与自身闲适状态,遂作此诗,抒发在政务之暇游湖读书的高雅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凝香斋周边清幽的景色,营造出静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政务之余悠游湖山、沉心读书的高雅情趣。借西斋的幽景,写出了诗人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西斋景色的清幽,“每觉”强调这种感受的经常性。“不知官是古诸侯”,进一步写出诗人身处西斋,沉醉于美景,以至于忘却自己身为地方长官的身份,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闲适的基调。颔联“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中,“一尊风月身无事”,描绘诗人手持美酒,面对风月美景,悠闲自在,没有俗事烦扰,展现出诗人个人生活的悠闲之态。“千里耕桑岁有秋”则从社会环境角度出发,写齐州境内桑麻遍野,庄稼茁壮,预示着秋季丰收,表现出当地政简年丰的景象,也暗示诗人善于治理地方,使百姓安居乐业。颈联“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中,“云水醒心鸣好鸟”,写洁白的云水使人心境清醒明澈,珍异的水鸟惬意鸣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出大明湖的湖光水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玉沙清耳漱寒流”,清澈的泉水冲洗着如玉的砂粒,发出潺潺声响,仿佛在洗净人的耳朵,进一步突出环境的清幽,“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诗句灵动鲜活,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尾联“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中,“沉心细细临黄卷”,写诗人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古籍,体现出其高雅的志趣。“疑在香炉最上头”,将此时读书的美好感受比作置身于庐山香炉峰这一绝佳胜境,表达出诗人对当下读书环境的喜爱,也暗示出齐州山水在诗人心中的美好地位,收束全诗,余韵悠长。

3. 作品点评

《凝香斋》为七言律诗。开篇首句点题,奠定全诗基调,次句刻画诗人悠然自在、忘却自我的状态。颔联展现出当地政务清简、年景丰收之象,凸显诗人治理有方,使得政通人和,故而有闲情逸致游览湖山。颈联则着力描绘诗人静心感受西斋的清幽景致与高雅意趣。尾联收束全篇,表明诗人沉浸于书史之中,仿佛置身于令人神往之境。全诗抒发了诗人在处理政务闲暇时,悠游湖山、醉心书史的高雅情怀,意境清幽美好,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祁《柳花》

下一篇:宋·苏轼《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