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ōu
zhōu
yǐn

朝代:唐作者:张说浏览量:1
liáng
fēng
chuī
xiāo
dòng
hán
lín
zhèng
yǒu
gāo
táng
yàn
néng
wàng
chí
xīn
jūn
zhōng
jiàn
sāi
shàng
zhòng
jiā
yīn
​​bú
zuò
biān
chéng
jiàng
shuí
zhī
ēn
shēn

译文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逐句剖析

"凉风吹夜雨":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

"萧瑟动寒林":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

"正有高堂宴":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

# 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能忘迟暮心":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

# 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军中宜剑舞":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

# 剑舞:舞剑。

"塞上重笳音":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

# 笳: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

"不作边城将":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

# 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谁知恩遇深":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幽州夜饮》是唐代政治家、诗人张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边塞夜宴场景为切入点,首联勾勒出幽州秋夜的荒寒萧瑟,暗用宋玉悲秋之意,奠定全诗凄婉基调。颔联转折至宴会场景,却以反问揭示诗人身处边城、壮志难酬的迟暮之悲,化用屈原《离骚》意象深化了年华空逝的郁结。颈联表面赞颂军旅豪情,实则通过剑舞的刚劲与胡笳的悲凉对比,凸显边地生活的单调与精神苦闷。尾联以反语作结,看似感念君恩,实则暗藏对贬谪边陲的愤懑,在豪壮语中寄寓深沉怨望。全诗借夜饮抒怀,于环境渲染、宴乐铺陈间跌宕起伏,以婉曲笔法将边塞苦寒之景、仕途失意之慨、忠君表象下的牢骚融为一体,展现了张说诗歌遒健质朴而意蕴深沉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洛阳(今属河南)。曾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张说为文精壮,注重风骨,尤长于碑志,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贬官岳阳期间,诗风凄婉有情致。他三拜宰相,辅弼文治三十年,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又喜奖掖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翰、王湾等皆受其提携,对盛唐文学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诗歌《巡边在河北作》,传奇《梁四公记》《镜龙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新唐书·张说传》记载:开元年间(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张说担任中书令,因和姚元崇关系不睦,被免去中书令职务,改任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后来又因受牵连被贬往岳州。之后又以右羽林将军的身份检校幽州都督。都督府位于幽州范阳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北蓟县。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担任幽州都督时写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夜饮”为核心,通过描绘边塞秋夜的荒寒景象与军中宴饮场景,含蓄表达了诗人被贬边地的迟暮之悲与对朝廷的怨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以风雨寒林勾勒边塞秋夜的荒凉萧瑟,为全诗奠定悲愁基调。其中“萧瑟”暗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典故,强化了时光流逝、人生迟暮的象征意义。衬托:​​乐景衬哀情​​。“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先写剑舞豪壮(“宜”字点出短暂欢愉),后转笳音悲凉(“重”字凸显塞上苍茫)。一扬一抑间,形成情感跌宕。

3. 分段赏析

首联:“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以“凉风”“夜雨”“寒林”勾勒出边塞秋夜的荒寒萧瑟,风雨交加中林木摇落的声响,强化了环境的悲凉感。暗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的典故,将自然之景与诗人迟暮之悲交融,为“夜饮”罩上愁苦阴影。“吹”“动”二字看似平实,实则精准传递风雨的动态与林木的颤栗,奠定全诗沉郁基调。颔联:“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巧妙承接首联的萧瑟,转入宴会场景;“能忘”以反问句式,揭露诗人强作欢颜下的衰老之叹。化用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委婉表达贬谪边地的失意。宴会暂忘愁苦,却更凸显平日积郁的深沉。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剑舞之“宜”:军士矫健舞剑的雄壮场面,暂扫阴霾,体现边塞尚武之气。​​笳音之“重”:胡笳悲鸣唤醒塞上苍凉,与诗人的戍边之苦、迟暮之叹共振,使情绪由扬转抑。乐舞的短暂欢愉反衬出悲音的持久沉重,形成情感张力。尾联:“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恩遇深”似感激君王委以边将重任,实为反语。结合背景(张说因政争被贬幽州),暗藏对朝廷的不满。“谁知”二字冷峻,揭示若非亲历边将之苦,无人能懂其中酸楚,矛头直指中枢的昏聩。与首联荒寒之景对照,以“情结”呼应“景起”,凸显个人命运与边塞环境的双重压迫。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刚健朴实,写景的句子没什么花哨的辞藻,和边塞的氛围特别契合。用词的挑选也挺讲究,像“吹”“动”“宜”“重”这些字眼,乍一看好像顺手写出来似的,其实都是反复琢磨过的,对画面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都起到了很实在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有不乐居边意。……不作边将,安知天子宠遇乎?自宽之词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三二

# 说上说下,总是一个不乐幽州。世称燕公“大手笔”,吾嫌其尖利。此诗毕竟非忠厚和平之什,不免狭小汉家矣。

明徐增《而庵说唐诗》卷十三

# 一气顺净。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

# “正有”、“能忘”、“宜”字、“重”字、“不作”、“谁知”,只在虚字上用力。要说是“恩遇”,却究竟拗不过“边塞”、“迟暮”、“风雨”六字。诗可以观,岂不信哉!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卷二

# 燕公诗清而健,去“四友”之堆砌矣。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十六

# 唐时重内轻外,故贵至出镇,意尚如此。

清屈复《唐诗成法》卷一

# 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张燕公“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

清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上

# 前如一气直笔,五六稍一顿,结以浑厚语意振之,遂不淡率。

清陈德公

# 满腔萧瑟之感。五六“剑舞”、“笳音”,亦见止此或堪自遣耳。结故缴言边城不若内臣之恩遇,章法最有开拓。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卷二

# 托意深婉。

清姚范《唐宋诗举要》

# 蒋仲舒曰:显浅处最圆活。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结处倒说恩遇,妙甚,远臣不可不知。

清吴烶《唐诗直解》

# 周敬曰:三、四深妙,结句雄厚。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结法后唯老杜有之,边将宜作是想。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乐处已忘其老,而不忘其君,此正小雅。

《唐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高适《夜别韦司士》

下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王孙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