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wéi
shì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1
gāo
guǎn
zhāng
dēng
jiǔ
qīng
zhōng
cán
yuè
yàn
guī
shēng
zhǐ
yán
niǎo
kān
qiú
nuò
chūn
fēng
sòng
xíng
huáng
shā
wéi
àn
bái
jīn
biān
liǔ
xiàng
chéng
yuàn
xiāng
zàn
bié
zhī
jūn
dào
chù
yǒu
féng
yíng

译文

高大的客馆里灯火通明酒也清,直饮至夜钟响归雁鸣的月落时分。只说是啼鸟要求友朋,无奈那春风里要为您送行。黄河曲里沙为黄河岸,白马津边柳向白马城。不要为他乡离别而难过,知道您到处会有人逢迎。

逐句剖析

"高馆张灯酒复清":高大的客馆里灯火通明酒也清,

# 清:指酒的清醇。,张灯:摆设灯火。

"夜钟残月雁归声":直饮至夜钟响归雁鸣的月落时分。

# 雁归声:指雁归飞时的叫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只说是啼鸟要求友朋,

# 啼鸟堪求侣:《诗经·小雅·伐术》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句子,意思是:鸟儿嘤嘤地叫,欢快地呼唤同伴。作者即用此意。堪:能。求侣:呼唤同伴。

"无那春风欲送行":无奈那春风里要为您送行。

# 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黄河曲里沙为岸":黄河曲里沙为黄河岸,

# 黄河曲:黄河湾。

"白马津边柳向城":白马津边柳向白马城。

# 白马津:古代黄河津渡名,在今天河南省滑县东北。

"莫怨他乡暂离别":不要为他乡离别而难过,

# 莫:不要。

"知君到处有逢迎":知道您到处会有人逢迎。

# 逢迎:迎接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别韦司士》是盛唐诗人高适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开篇以客馆内热闹话别、馆外凄冷夜色对比,凸显话别之久、情谊之深。继而预想友人旅途艰辛,满是牵挂。末以友人声名远播、处处受助宽慰。全诗情感真挚浓烈,如陈酿之酒,韵味悠长;景象宏大开阔,似泼墨之画,气势磅礴。且诗中情感如丝线贯穿始终,一气呵成,毫无滞涩之感,别具一种独特风致,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诗中情境推断,韦司士此番应是途经滑州,而后渡过黄河北上远行。彼时,诗人与州郡一众官吏于夜间设宴,为韦司士饯行。宴席间,众人分韵赋诗以作送别之用,诗人恰好拈得“城”字。韦司士与诗人正是在这场宴会上结识,成为新交。这首送别友人的诗作,依旧创作于滑州,时间大致为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高馆内张灯结彩、美酒飘香的宴饮场景,营造出热闹欢腾的氛围,又通过夜钟、残月、雁归声等意象勾勒出离别时刻的清冷孤寂;体现了暮春时节啼鸟求侣、春风送行的自然景象,以景衬情,更添离愁,全诗情感真挚浓烈,意境开阔悠远。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视觉描写“高馆张灯酒复清”以灯火通明之景,展现宴席的热闹与待客的隆重,暗示友情的真挚;听觉描写“夜钟”钟声回荡,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宴席的漫长,增添离别的沉重感;触觉描写“春风”以春风的柔和触感,象征友情的温暖与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多感官描写,诗人将视觉、听觉、触觉交织,在多感官的交织中,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用典:“只言啼鸟堪求侣”运用了《诗经·小雅·伐木》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典故,意思是鸟儿嘤嘤地叫,欢快地呼唤同伴。这里诗人借此表达庆幸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这样的才士为新交。拟人:“无那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设想新颖,诗味浓郁,巧妙地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渲染:首联“夜钟残月雁归声”一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与夜间及别离相关的意象,既显示时间之推移与宴席时间之长,又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三种意象,或诉之视觉,或诉之听觉,但都带有凄清、寂寥的色彩韵味。颔联“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妙在上下两句的开头,分别用“只言”“无那”两个虚词相勾连,既突出渲染了“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喜悦和乍会旋别的无奈,又构成了一气旋折的意致韵味,在流利俊逸的语调中蕴含着浓郁的人情味。意象组合:“夜钟残月雁归声”一句,将“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送别场景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3. 分段赏析

首联笔触落于高馆夜宴之盛景,开篇“高馆张灯酒复清”,短短七字,便将馆内张灯结彩、美酒飘香的热闹场景鲜活呈现,足见主人待客之殷切周全。而次句“夜钟残月雁归声”,巧妙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意象,既精准地勾勒出时间的悄然流逝,暗示宴席持续之久,又以景衬情,营造出浓郁的离别愁绪。这三种意象,或以视觉之形,或借听觉之音,皆染凄清、寂寥之色,如同一幅淡墨山水中晕染的愁云,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颔联点明送别主旨,上句“只言啼鸟堪求侣”巧妙用典,“啼鸟”虽非眼前实景,却与下句“春风”相呼应,一虚一实,巧妙成对。“啼鸟”暗合春日之景,实则借其求侣之意,抒发诗人庆幸与韦司士结为新交的喜悦,如春风拂面,暖意融融。下句“无那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赋予其送别的温情,设想新奇,诗味醇厚。更妙在“只言”“无那”两个虚词的运用,如灵动的丝线,将上下句紧密相连,既突出渲染了新知相交的欢愉与乍会旋别的无奈,又使诗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流利俊逸的语调中,尽显浓郁的人情味,让人仿佛看到诗人风流俊赏、神采清逸的形象跃然纸上。颈联则是对韦司士行程的想象。唐时滑州州治白马城在黄河南岸,韦司士北去,首站便是黄河岸边的白马津渡,故诗人别后想象之景,首写“黄河曲”“白马津”。此联写景,笔法淡雅,不施浓墨重彩,不事刻意渲染,却自有一种天然风韵。有人讥其景中无情,实则不然,诗人此处并非刻意寓情于景,而是以轻描淡写之笔,勾勒出一种摇曳生姿的情致,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虽无浓烈色彩,却余韵悠长。尾联是对韦司士前路的祝愿,反扣“别”字。“他乡暂离别”“到处有逢迎”,点明韦司士在滑州仅为途中暂歇,前路尚有相逢与离别,恰似此次短暂的相聚与分别。但诗人以体贴入微之口吻劝慰:“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此句不仅将伤别之情化为对前路逢迎的热情祝愿与乐观展望,更对韦司士的为人与才名给予了热情赞颂。如此结尾,乐观向上,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如春日暖阳,驱散了离别的阴霾,给人以温暖与希望。

4. 作品点评

全诗一气贯注,如行云流水,于多感官描写中见真情,于景象铺陈中显胸襟,实为盛唐气象之缩影,令人读之动容,品之忘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二句叙“夜”,为“别”字传神,亦用攒字设色。三句垫,四句点“别”。五六别后情事,收世情而已。

清文学家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六

# 起手不平亦不生。(中四句)盛唐高调,收亦侭熟,尚不至滑。

清藏书家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下

# 前解写不忍别,后解因以慰之。(知君到处有逢迎)以君才名,人所共慕,故到处有逢迎之者,可慰寂寞,所以莫须怨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此意同。

清文学家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十

# 蒋仲舒曰:适绝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即此诗结意。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只将“啼鸟”、“春风”、“柳城”、“沙岸”写出别意,自觉黯然。

明李攀龙《唐诗直解》

# 语致流利,三、四托情亦佳。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周敬曰:活如生龙,工如列纹,情款备至。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三诗:按指本诗与《东平别前卫县李采少府》、《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结法相似,跌荡开爽,不为法度所局。

明邢昉《唐风定》

# 此是唐人四句分承法。(前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行者与己分深,自当为留连惜别之语;若与己分浅,只是送其就道便歇。如前李少府是分深者,此韦司士是分浅者,二诗下语分数自是不同。今人送行诗大都溷溷而已。

清黄生《唐诗摘钞》

# 起联用事太多,故次联以淡语间之,其气方不滞。

清黄生《增订唐诗摘钞》

# 首句七字,字字快心;次句七字,字字败兴。三承一,四承二,一顿一宕,多少风致!五六指其所往之处,七八聊以慰之,玩此诗语意,先生与司士当是初次相识,而司士之为人足以动人爱慕,又可知也。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三、四正怨其轻同调而急干谒。落句却反嘱以“莫怨”,所谓绞而婉也。

清何焯《唐律偶评》

# 起手捉定“夜别”、情景都到。中联卓然名句,不亚云卿。

清沈德潜《唐诗笺要》

# 以上(按指本诗与《东平别前卫县李采少府》)皆近酬应诗,因神韵使人不觉,知近体责神韵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残月雁归”有此意。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首二句将送别之事虚虚笼起,张灯置酒何事,残月雁声何情?二联用“只言”、“无那”二虚字相接,求侣难为别矣。

清清吴《唐诗选胜直解》

# 音韵铿然。

清潘德《批唐贤三昧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子容《春江花月夜二首》

下一篇:唐·张说《幽州夜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