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tíng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3
tuán
shàn
pín
huī
dào
tíng
xiāng
chóu
zuò
míng
míng
kōng
xiū
gāo
jié
zhuǎn
jué
féng
rén
xǐng
suì
yuè
yān
liú
suí
lǎo
qián
kūn
láng
bèi
shí
níng
zhī
shì
shì
jīn
wàn
tāo
diǎn
píng

译文

频频挥动团扇来到这座亭子,身处异乡愁坐,思绪深沉难明。徒然羞于逃避世俗却无高尚节操,反觉遇见他人时厌恶自己独自清醒。岁月滞留,随日光流逝日渐衰老,天地动荡何时才能安宁。若问如今世事如何,如同万里波涛中的一叶浮萍,渺小漂泊,难以自持。

逐句剖析

"团扇频挥到此亭":频频挥动团扇来到这座亭子,

"他乡愁坐思冥冥":身处异乡愁坐,思绪深沉难明。

"空羞避俗无高节":徒然羞于逃避世俗却无高尚节操,

"转觉逢人恶独醒":反觉遇见他人时厌恶自己独自清醒。

"岁月淹留随日老":岁月滞留,随日光流逝日渐衰老,

"乾坤狼狈几时宁":天地动荡何时才能安宁。

"欲知事事今何似":若问如今世事如何,

"万里波涛一点萍":如同万里波涛中的一叶浮萍,渺小漂泊,难以自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亭》是宋代曾巩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开篇写诗人于异乡西亭手挥团扇、忧愁静坐,奠定思乡基调;继而诗人自我反思,感慨难守高洁、因独醒而苦闷,展现内心矛盾;又将视野扩至乾坤,叹岁月催人老、诘问时局何时宁,抒发忧国之情;结尾以“万里波涛一点萍”,比喻个人渺小漂泊。全诗笔触细腻,融合思乡、自省、忧国情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精妙,感染力强,尽显诗人无奈与深沉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团扇频挥到此亭,他乡愁坐思冥冥”,诗人开篇以一个常见而又极具画面感的动作“团扇频挥”引入,点明时节或环境的燥热,同时暗示自己内心的烦扰难安。身处异乡的“此亭”之中,“愁坐”二字直白地袒露心境,“思冥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份在异乡的愁苦与迷茫之感,仿佛思绪已飘向无尽远方,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思乡怀人愁绪基调,让读者瞬间能捕捉到诗人漂泊异地的孤苦心境。颔联:“空羞避俗无高节,转觉逢人恶独醒”,诗人在此展开深刻的内心剖析。“空羞”一词,满含自我责备之意,为自己身处世俗却难以真正超脱、坚守高洁品格而羞愧。而“转觉”之后,更凸显出内心的无奈,当周围人都沉浸在某种混沌状态,自己的清醒反而成了一种格格不入,由此而生出“恶独醒”之感,将内心在世俗与理想间的挣扎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诗人灵魂深处的苦闷。颈联:“岁月淹留随日老,乾坤狼狈几时宁”,诗人的视野陡然从个人的小天地拓展至广袤乾坤。“岁月淹留”直白地道出时光的无情流逝,“随日老”则将这种岁月催人老的伤感具象化,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命渐逝的喟叹。与此同时,“乾坤狼狈”把社会的动荡、混乱局面生动描绘,以诘问“几时宁”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展现出诗人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让诗作的情感层次与思想深度得到极大升华。尾联:“欲知事事今何似,万里波涛一点萍”,诗人巧妙运用比喻收尾。在历经前文种种感慨后,把个体比作浩渺“万里波涛”中的“一点萍”,形象且震撼地呈现出在时代洪流冲击下,个人的渺小、脆弱与漂泊无依。既呼应了首联中异乡漂泊的愁绪,又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更为深沉的无力感,让读者不禁为诗人的境遇和时代的沧桑而动容,给整首诗画上了一个饱含韵味的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妙伦《偈颂二十二首(其十七)》

下一篇:宋·张祉《白鹤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