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ān
duō
jǐng
lóu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3
shōu
jiā
jǐng
lóu
zhōng
lán
gān
wàng
tōng
yún
luàn
shuǐ
guāng
cuì
tiān
hán
shān
qīng
hóng
chuān
zhōng
bèi
huái
nán
yuè
wàn
fān
qiáng
hǎi
cān
fēng
lǎo
jīn
chén
zài
zhǐ
jiāng
xīn
xiàn
míng
hóng
鸿

译文

想观赏美景来到这多景楼中,栏杆边徘徊,极目长空。波光摇乱云影浮着紫色翠色,满含山气的天空染得时青时红。一川钟声佛唱融入淮南月色,万里船帆桅樯乘着海外清风。年老了衣服上仍旧风尘扑扑,心里真羡慕那暮色中的飞鸿。

逐句剖析

"欲收嘉景此楼中":想观赏美景来到这多景楼中,

# 嘉:嘉美。

"徙倚阑干四望通":栏杆边徘徊,极目长空。

# 徙倚:徘徊流连。徙:一作徒。

"云乱水光浮紫翠":波光摇乱云影浮着紫色翠色,

"天含山气入青红":满含山气的天空染得时青时红。

# 山气:山中的云雾之气。

"一川钟呗淮南月":一川钟声佛唱融入淮南月色,

# 钟呗:寺院诵经声。

"万里帆樯海餐风":万里船帆桅樯乘着海外清风。

# 帆樯:船帆和桅杆,泛指江船。

"老去衣衿尘土在":年老了衣服上仍旧风尘扑扑,

"只将心目羡冥鸿":心里真羡慕那暮色中的飞鸿。

# 冥鸿:飞入远空的鸟。汉朝扬雄《法言·问明》,有“鸿飞冥冥”之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甘露寺多景楼》是北宋诗人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以凝练笔触总括多景楼的美妙景致,奠定全诗基调;颔联与颈联具体描绘诗人凭栏眺望时所见的壮阔画面,将山川、楼阁等景致一一铺陈;尾联则由景生情,抒发观景后的感慨。全诗以生动笔触勾勒出多景楼外围雄浑壮阔的景象,全方位展现并盛赞其宏伟景观,意境悠远开阔,语言流畅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甘露寺多景楼》是北宋诗人曾巩中年离乡在外为官,宦游至江苏镇江时所作。诗人登临当地风景秀丽的甘露寺多景楼,面对眼前迷人风光,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临写景诗。诗歌描绘了甘露寺多景楼周边壮丽宏阔的水光山色、钟呗帆影等景象,表达了诗人虽感老境却心羡飞鸿、坚守远大抱负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化用:尾联化用嵇康诗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借“目送飞鸿”的意象,含蓄表达虽身世坎坷却心怀远大抱负的情感,将个人襟怀与典故融合,深化诗歌内涵,升华主题。触景生情:诗人登上多景楼,望见“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的绚丽之景,以及月光下传来的“一川钟呗”、海风中驶来的“万里帆樯”等壮阔画面,这些景致触动诗人内心。壮丽宏阔的景象开阔了诗人的心胸,由此引发尾联中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身,却仍心怀“蹑景追飞”远大抱负的感慨,由所见之景自然生发出个人追求与情怀,情景相生,真挚动人。

3. 分段赏析

首联总括多景楼形胜,奠定全诗基调。多景楼雄踞北固山巅,诗人登临此楼,凭栏四望,水色山光、风月胜景尽收眼底。“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两句,点明只需于楼中徘徊倚栏,万千景象便豁然在目,精准抓住其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的核心特点,为后文景物描写张本。中间两联细腻铺陈楼中所见。“云乱水光浮紫翠”,一个“浮”字生动勾勒出云气与水光氤氲交融之态,碧瓦红楼若隐若现于波光云影间,既显楼阁巍峨,又添朦胧美感;“天含山气入青红”,“入”字巧妙展现晚霞与山峦在夕阳下的浸染之状,青红山色与天际浑然一体,绘就色彩斑斓的壮美画卷。“一川钟呗淮南月”,月光下,淮南原野传来佛寺钟声梵歌,空灵悠远,尽显原野平阔寂静;“万里帆樯海外风”,江面上,海风劲吹,千帆竞发,凸显长江迢遥汹涌,雄浑壮阔。诗人精选水光、山色、钟呗、帆樯等意象,构建出层次丰富、色彩明丽的全景图,极具视觉与听觉感染力。尾联以唱叹收束,抒发个人襟怀。虽已渐入老境、征尘满身,但诗人对未来目标的追求从未停歇。他化用嵇康诗句,以“目送飞鸿”自喻,直言尽管身世坎坷,仍艳羡鸿鹄振翅高飞。这一自比生动展现“蹑景追飞”的远大抱负,体现其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精神境界,升华诗歌意境,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开阔视角,明快韵律,鲜明形象与工整对仗,生动展现出多景楼雄伟壮观的景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写登楼所见的壮阔江山景色,抒发了作者触景而生的“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的不已壮心和高旷情怀。中间两联描绘多景楼胜景,谓云气水光之间,浮现出碧瓦红墙;晚霞与山峦青红相映,浸染了黄昏的天空;甘露寺的梵乐经声飘荡到月光下的淮南大地;江面上东风鼓荡,百舸云集,帆樯林立。全诗对仗工稳,音节浏亮,选取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长卷,充分体现出多景楼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尽收嘉景的特点,读后令人有身历其境之感。

现代历史学家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高吉《读渊明传》

下一篇:宋·易士达《兰花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