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yuè
huì
zèng
liú
píng
shì

朝代:唐作者:贾岛浏览量:3
sān
yuè
zhèng
dāng
sān
shí
fēng
guāng
bié
yín
shēn
gòng
jūn
jīn
shuì
wèi
dào
xiǎo
zhōng
yóu
shì
chūn

译文

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春天美丽的风光就有离开我这位苦吟诗人了。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觉了,在晨钟响动之前,总算还是春天吧。

逐句剖析

"三月正当三十日":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后一天,

# 三十日:即晦日。,正:一作更。

"风光别我苦吟身":春天美丽的风光就有离开我这位苦吟诗人了。

# 苦吟身:苦苦吟诗的人。苦吟,反复吟咏,苦心推敲。言做诗极为认真。作者与孟郊,人称“苦吟诗人”。此处是作者自称。,风光:即春光,风景,春色。风,一作春。

"共君今夜不须睡":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觉了,

# 睡:一作寝。,不须:不用;不必。,君:指春光。

"未到晓钟犹是春":在晨钟响动之前,总算还是春天吧。

# 晓钟犹是春:晓钟犹是春:一作“五更还是春”。晓钟,报晓的钟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惜春七言绝句。前两句“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点明春末时令,用拟人手法写春光主动辞别,流露不舍之情。后两句“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以守夜待春的举动,展现对春光最后的挽留,通过“晓钟”这一时间界限,将惜春之情表现得真挚而动人。全诗语言简净,生动呈现了诗人对春光的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幽州范阳县(今北京西南)人。早年落拓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岛”,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其又与姚合齐名,人称“姚贾”。贾岛的诗以五律见长,作诗以苦吟著称。他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这一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其诗多投献酬赠之作,取眼前荒僻冷落景色,抒一已穷愁幽独之情,风格清奇峭僻。代表作品有《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有《长江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是唐代诗人贾岛因惜春而作的赠友诗作,写于农历三月末的春尽之日,但具体创作年份已不可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写送春的七言绝句。通过描写三月三十日的特定时令,抒发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深切眷恋与不舍。后两句以“共君不睡守春宵”的痴执举动,将惜春之情推向极致,展现了贾岛作为苦吟诗人对自然与时光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拟人:“风光别我苦吟身”此句以拟人手法将春光人格化,赋予其主动离别的意志。诗人不说自己送别春天,反说“风光别我”,既强化了春光流逝的不可抗力,也暗示诗人对春光的留恋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首句“三月正当三十日”匠心独运,不仅点明了具体时间为三月晦日,更通过“正当”二字赋予诗句一种仪式感。诗人将春天的终点精确锁定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这种对时间节点的精准把握既体现了诗人观察的细致入微,又暗含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让读者在感受到新奇的同时,又觉得这种表达方式合情合理。次句“风光别我苦吟身”运用了精妙的艺术手法。诗人没有采用常见的“送春”表述,而是别出心裁地让"风光"作为主动者,这种主宾倒置的写法既体现了拟人化的修辞之美,又巧妙地虚化了"送"的动作。一个"别"字饱含深情,既写出了春光的依依不舍,又透露出诗人这个"苦吟身"对春天的无限留恋。这种双向的情感交流,使得诗句在自然流畅中更显情韵悠长。后两句:“与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中,前句展现诗人与友人彻夜不眠的约定,后句揭示此举深意——只为守住最后一缕春光。前文将春归精确到最后一日,此处更推进至最后一刻。末二句传达出纵然春去难留,但只要晨钟未响、夏朝未至,此刻便仍属春天。诗人愿与友人通宵达旦把酒吟诗,既为饯别春光,亦为充分享受这最后的春夜。所谓“犹是春”三字,恰似苏轼所言“春宵一刻值千金”,道尽这良辰美景的珍贵。

4. 作品点评

这首作品与古诗中“何不秉烛夜游”的意境看似相近,实则精神内核迥异。古诗中的夜游,源自对生命短暂的感伤,倡导及时行乐;而此诗中的不眠守夜,却是为了多看一眼即将消逝的春光,字里行间毫无颓唐之气,唯有对美好时光的极致珍视。诗人将这种眷恋转化为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在“未到晓钟犹是春”的天真宣言中,透露出寒士文人“抓住每寸光阴苦吟”的坚韧品格——惜别春光的惆怅,最终升华为永不言弃的生命热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贾岛“三月正当三十日”,与顾况“野人自爱山中宿”同一法,以拙起唤出巧意,结语俱堪讽咏。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中唐巧境。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却是晚唐。岛亦自知吟苦,盖才涩故也。

明顾璘《批点唐音》

# 只是秉烛游耳,然后人送春诗更道不到此,正是善学摩诘《渭城》者。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第一句破题,第二句承题;三四惜春,即是作诗本意。中间用“共君”二字,“刘评事”才不落空。

清岳端《寒瘦集》

# 用意良苦,笔亦刻挚。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加倍写春之意。究竟有何好处(首二句下)?

近代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首演春日已尽。次言春光虽好,亦仅供我苦吟,况又别我而去耶?所言已到尽头,故后半一转,谓虽已至春尽之期,然最后一宵犹未过去,共君不睡,尚能消受之也。“犹是春”三字,可谓一刻千金,一字千金矣。流连光景,爱惜韶华,缠绵之情,而出以险仄之笔,包括多少执著痴顽在内。

现代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常建《三日寻李九庄》

下一篇:唐·李冶《八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