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生死如尘泥":众人之生死如同尘土与泥泞,
"一贤废死千载悲":一位贤者废弃而死,千年仍生悲情。
"汉初董生不大用":汉初董仲舒未被朝廷重用,
"厥政自此惭隆姬":自此汉政衰落,愧对周朝兴盛。
"至今董生没虽久":如今董生虽逝已久,
"语者为汉常嗟欷":言谈者仍为汉朝叹息不停。
"尹公素志任天下":尹公素来志在担当天下,
"众亦共望齐皋伊":众人亦期望他堪比皋陶、伊尹贤明。
"文章气节盖当世":文章气节超越当世,
"尚在功德如豪氂":功业却如毫毛般细微难寻。
"安知蔓草蔽原野":谁知野草蔓生遮蔽原野,
"雪霰先折青松枝":冰雪寒霜先折断了青松之身。
"百身可赎世岂惜":百命可赎他,世人何曾怜惜,
"讣告四至人犹疑":讣告传遍四方,人们仍将信将疑。
"悲公尚至千载后":悲叹您身后千载仍存哀思,
"况复悲者同其时":何况同代悲者此时此心。
"非公生平旧相识":我本非您生前旧友知音,
"跽向北极陈斯诗":仍长跪向北,献此诗寄意深。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分段赏析
“众人生死如尘泥,一贤废死千载悲。”此联以生死对比与历史宿命开篇,奠定全诗悲愤基调。“众人生死如尘泥”:以“尘泥”喻凡人生命的轻贱,凸显普通人生死的无足轻重,反衬下句“一贤”之死的时代悲剧性。“尘泥”意象暗含庄子“万物一马”的哲学观,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洪流中消解。“一贤废死千载悲”:“废死”直指尹洙因政治倾轧被贬致死的结局,“千载悲”则将个体悲剧升华为历史永恒的遗憾,呼应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士人命运主题。“汉初董生不大用,厥政自此惭隆姬。”颔联借董仲舒典故暗喻北宋政治困境。“董生不大用”:以董仲舒未被汉武帝重用的史实,影射尹洙怀才不遇的遭遇。“隆姬”指周朝盛世,通过对比暗示北宋政治衰颓,曾巩在此以古讽今,暗批朝廷压抑贤能。“惭”字双关:既写汉代未能延续周代德政的羞愧,亦暗指北宋未能继承先王治国理想的现实,体现曾巩“以史为鉴”的史学观。“至今董生没虽久,语者为汉常嗟欷。尹公素志任天下,众亦共望齐皋伊。”此四句以古今贤臣并置,强化尹洙的士林地位。“语者为汉常嗟欷”:历史对董仲舒的追思,映射尹洙身后同样将引发士人共鸣。“嗟欷”以声韵模拟叹息,情感具象化。“齐皋伊”:化用上古贤臣皋陶、伊尹之名,喻指尹洙的政治抱负与道德高度。曾巩以“众亦共望”强调其在士人群体中的标杆地位,暗含对庆历新政失败的隐痛。“文章气节盖当世,尚在功德如豪氂。”颈联赞颂尹洙的文学成就与人格气节,突转至对其功业未竟的悲叹。“功德如豪氂”:以毫厘之微反讽尹洙的功业未竟,“豪氂”暗指其因党争倾轧而未能施展抱负,与韩愈“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士人困境相呼应。“盖当世”:直言尹洙的文德超越时代,与曾巩《墨池记》中“深造道德”的理想形成互文,体现北宋士人对“文以载道”的坚守。“安知蔓草蔽原野,雪霰先折青松枝。”自然意象双关,揭露贤者早逝的深层原因。“蔓草蔽原野”:化用《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以蔓草滋生隐喻小人当道,暗指庆历新政失败后保守势力反扑的黑暗现实。“雪霰折青松”:以“雪霰”喻政治寒流,“青松”象征尹洙刚直品格。此句与柳宗元“惊风乱飐芙蓉水”异曲同工,展现政治迫害对士人生命的摧折。“百身可赎世岂惜,讣告四至人犹疑。”尾联直抒哀恸,揭示士林对尹洙之死的复杂反应。“百身可赎”:化用《诗经·秦风·黄鸟》中“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的典故,以夸张手法表达愿以百命换一贤的绝望,反衬朝廷对贤才的漠视。“讣告四至人犹疑”:写尹洙死于贬所后讣闻传递的迟滞与士大夫的惊疑,折射出北宋党争背景下舆论的压抑与人心惶惶,与欧阳修《与尹师鲁书》中“世之无知者”的慨叹形成互证。“悲公尚至千载后,况复悲者同其时。非公生平旧相识,跽向北极陈斯诗。”结句以时空穿越与仪式性动作深化哀思的政治隐喻。“千载后”与“同其时”:将个体悲痛置于历史长河,形成“当下—永恒”的双重维度,暗含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史家视野。“跽向北极”:跪拜皇宫所在的北方,表面致敬尹洙,实则暗讽君主昏聩、忠谏无门。“北极”既指方位,亦喻权力中心,与杜甫“北极朝廷终不改”形成反讽性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