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萧关起战尘":自从萧关一战后,
# 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北。,自:自从。
"河湟隔断异乡春":春风便再也吹不到河湟地区了。
# 异乡:此谓异域。,河湟:黄河与湟水,指河西、陇右地区。
"汉儿尽作胡儿语":而今汉家儿童都说胡人语,
# 尽:都。
"却向城头骂汉人":却向着城头骂着同胞。
# 向:向着。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主题是通过描写河湟地区被吐蕃占领后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国家失地的痛心和对战争的谴责。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用“隔断异乡春”中“春”,不仅指季节气候,更象征民族习惯、民族情感,通过描写河湟与内地音讯不通、被“隔断异乡春”的景象,抒发了对河湟地区沦陷、处于分裂局面的沉痛心情。对比:诗的前两句“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描述了自从萧关发生战乱后,河湟地区与内地隔绝,不能享受春天的景象,这里的“春”不仅指季节,更象征着唐朝的教化和民族情感。后两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则描写了河湟地区的汉族儿童已经学会了胡人的语言,却对着城头的汉人辱骂,将汉族儿童前后的语言、行为和情感进行对比。通过这一对比,突出了河湟地区沦陷后,汉族人民在语言、文化和民族情感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强调了沦陷时间之久以及吐蕃统治对当地汉族人民影响之深。虚实结合:前半部分偏重虚写,指出河湟失陷的局势,如“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从整体上交代历史背景和现状;后半部分采用实写,以“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这一典型事例,具体呈现沦陷区存在的现象,虚实相生,使诗歌内容更丰富,引发读者对河湟失陷后果的深思。细节描写:选取“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沦陷区汉家儿童因长期沦陷而语言改变、民族情感淡薄的现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此的痛心疾首。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诗人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吐蕃趁唐内乱侵占河湟的历史风云。彼时,萧关作为河湟与中原的关键军事咽喉,其得失关乎两地存亡。一旦萧关陷落,河湟与内地的联系便如断线纸鸢,音信隔绝,陷入分裂割据的泥沼。“隔断异乡春”一句,画面感与感染力兼备,将河湟与内地阻隔的惨状具象化。此“春”意蕴深远,绝非仅指自然季节。郎士元“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着眼于边地气候的萧瑟,而司空图在“春”前冠以“异乡”,以“隔断”强化,其深意不言自明——在吐蕃统治下,河湟百姓已与唐朝文明教化渐行渐远,文化传承断裂,民族认同感如风中残烛。“一自”与“隔断”不仅暗合时间先后与因果关联,更饱含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切肤之痛。后两句笔锋陡转,诗人将镜头对准沦陷区汉家儿童学胡语的残酷现实,字字泣血。“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这一场景如利刃穿心,刺痛诗人的双眼。他目睹同胞在异族统治下,民族身份逐渐模糊,甚至对同胞恶语相向,悲愤与无奈如江河决堤。诗人悲叹的是,河湟因长期沦陷,汉家儿郎语言异化,民族情感淡漠,文化断层与认同缺失如毒瘤蔓延,令其痛心疾首、扼腕长叹。无独有偶,南宋陆游在《送范舍人归朝》中以“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直击金朝统治下开封汉家儿童的语言之变,与司空图笔下河湟惨状如镜像对照。二者皆为异族铁蹄下民族文化被侵蚀的悲剧注脚,以血泪之笔控诉着分裂之殇、文明之痛。
# 三、四言河湟沦陷之久也。此或是张义潮未复河湟前作。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窦常《北固晚眺》
下一篇:唐·李白《咏苎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