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èn

朝代:唐作者:徐夤浏览量:1
shì
shí
wéi
yóu
shāo
cùn
xīn
tóu
jiāng
xiàng
rěn
guī
yàn
sài
líng
cháng
liú
yān
guó
fēi
shuāng
jiāng
xià
hàn
gōng
wán
shàn
jīn
qiū
zhī
nán
xiāo
chù
rén
jiān
chóu

译文

因为事情的现实与所料想的相违背,难以使人自由,就如同一团烈火烧在心头,一根尖刺刺入心尖。项羽于乌江狠心自刎而去,李陵被逼长留塞外一去难回。邹衍被诬陷之时六月飞霜,班婕妤就像秋天被藏的扇子一样相离弃。这种入骨销魂的愁恨,人间再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了。

逐句剖析

"事与时违不自由":因为事情的现实与所料想的相违背,难以使人自由,

"如烧如刺寸心头":就如同一团烈火烧在心头,一根尖刺刺入心尖。

"乌江项籍忍归去":项羽于乌江狠心自刎而去,

"雁塞李陵长系留":李陵被逼长留塞外一去难回。

# 系留:扣留。

"燕国飞霜将破夏":邹衍被诬陷之时六月飞霜,

"汉宫纨扇岂禁秋":班婕妤就像秋天被藏的扇子一样相离弃。

"须知入骨难销处":这种入骨销魂的愁恨,

"莫比人间取次愁":人间再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恨》是唐末至五代徐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开篇首联便直抒胸臆,以“事与时违不自由”奠定全诗基调。诗人运用“如烧如刺”这般极具冲击力的比喻,将内心深处的苦闷与压抑刻画得入木三分。颔联巧妙化用项羽乌江自刎、李陵投降匈奴的历史典故。项羽的英雄末路、悲壮结局,李陵无奈降敌的复杂处境,都被诗人信手拈来,借古喻今,深刻展现出英雄在命运面前的无力与悲哀。颈联中,“燕国飞霜”暗示盛夏将逝,“汉宫纨扇”暗喻秋凉难御,两个意象相互呼应,生动地象征着世间美好事物的转瞬即逝,以及人生境遇的变幻无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文学家

徐夤(?~920?),唐末五代文学家。字昭梦,一作徐寅,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宁进士,曾官秘书省正字。博学多才,工诗擅赋,著作颇丰。其诗长于咏物,如《斩蛇剑赋》《御水沟赋》,脍炙人口,远播异域。主要作品有《探龙》《钓矶》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列举了诸多历史人物的悲剧事迹,营造出一种无奈与忧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命运弄人、遗恨难消的深深忧愁,揭示人生中那些刻骨铭心的愁绪不同于寻常的烦恼。

2. 写作手法

比喻:“如烧如刺寸心头”,将内心的痛苦比作被火烧、被针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愁苦的程度之深,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种煎熬与痛楚。用典:“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运用项羽乌江自刎和李陵投降匈奴被羁留的典故。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兵败,在乌江畔选择自刎,以死明志;李陵因寡不敌众,又无援军,最终投降匈奴,被困于雁塞。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英雄末路的感慨,以及命运无常、身不由己的无奈。“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化用了邹衍下狱六月飞霜和班婕妤秋扇见捐的典故。邹衍忠心却遭诬陷下狱,盛夏时天竟降霜;班婕妤曾受宠,后被冷落,如同秋凉后的纨扇被弃置。诗人借此暗示人生的变幻无常,美好事物容易消逝,寄托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与悲叹。象征:“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燕国飞霜”象征着突如其来的变故或厄运,预示着原本美好的夏日即将被打破;“汉宫纨扇”则象征着被遗弃、被冷落的命运,暗示了人事的变迁和繁华的易逝。通过这两个象征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诗歌中关于人生无奈和命运无常的主题。对比:“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将诗人心中那种深入骨髓、难以消解的愁苦与人间寻常的烦恼忧愁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所经历的痛苦并非一般的愁绪,而是一种刻骨铭心、无法轻易释怀的哀伤,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强烈。直抒胸臆:“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直接表明自己因事与愿违、身不由己而内心痛苦,像有火烧针刺一般,将内心的苦闷、无奈和愤懑直接宣泄出来,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

3. 分段赏析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开篇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事情发展违背个人意愿、无法自主的痛苦感受。“如烧如刺”形象地描绘出这种痛苦的强烈程度,就像火烧、针刺一样折磨着内心,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情感基调。“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颔联运用项羽和李陵的历史典故,进一步阐述“恨”的内涵。项羽在乌江畔本有机会渡江卷土重来,却选择自刎而死;李陵在雁门关外被匈奴俘虏,长期囚禁不得归。这两位英雄人物的不同结局,都蕴含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暗示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颈联通过燕国飞霜和汉宫纨扇的意象,继续深化主题。燕国的飞霜即将打破夏天的时光,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局势的急剧变化;汉宫的团扇又怎能禁受秋天的到来,暗示着失宠和被遗弃的命运。这两个意象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命运无常的感慨。“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尾联将这种深入骨髓的恨意与人间寻常忧愁进行对比,强调其难以消除的特点。“入骨难销”表明这种恨意已经深深扎根在内心深处,无法轻易抹去;“莫比人间取次愁”则指出这种恨意与人间那些轻易产生的忧愁有着本质的区别,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无可《菊》

下一篇:唐·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