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断东风落牡丹":东风吹落牡丹,让人肝肠寸断,
"为祥为瑞久留难":牡丹作为吉祥瑞兆,难以长久留存。
"青春不驻堪垂泪":青春不会停留,真让人值得流泪,
"红艳已空犹倚栏":红色的花瓣已经落尽,还依旧倚着栏杆凝望。
"积藓下销香蕊尽":在堆积的苔藓下,芳香的花蕊已经消失干净,
"晴阳高照露华干":晴朗的太阳高高照耀,露水已经晒干。
"明年万叶千枝长":明年万千枝叶将会生长,
"倍发芳菲借客看":会加倍地散发芬芳,借给游客观赏。
唐末五代文学家
徐夤(?~920?),唐末五代文学家。字昭梦,一作徐寅,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宁进士,曾官秘书省正字。博学多才,工诗擅赋,著作颇丰。其诗长于咏物,如《斩蛇剑赋》《御水沟赋》,脍炙人口,远播异域。主要作品有《探龙》《钓矶》二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介绍了牡丹凋零的情景,描绘了暮春“肠断东风”“红艳已空”的景象,体现了时光易逝的感慨,营造了感伤而略带期盼的氛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和对来年花期的期待。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晴阳高照露华干”,诗句以晴天阳光高照、露水干涸的暮春之景作结,既描绘出此时的自然景象,又衬托出因牡丹凋零、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感伤之情,让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余味悠长。拟人:“红艳已空犹倚栏”,将凋零的牡丹拟人化,写其虽已失去红艳仍靠着栏杆,赋予牡丹人的姿态,生动表现出牡丹凋零后的状态,暗含对其的怜惜。意象组合:通过“肠断东风”“红艳已空”等意象组合,描绘出暮春牡丹凋零的景象,集中展现了暮春的特点,强化了感伤的情感。直抒胸臆:“青春不驻堪垂泪”,直接抒发对青春逝去、时光不再的感伤之情,情感直白而强烈。
3. 分段赏析
首联“肠断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以“肠断”起笔,直抒胸臆。东风本是春日使者,此刻却成了摧残牡丹的力量,凋零的牡丹让人心碎。牡丹向来被视为吉祥祥瑞的象征,可这般美好的景象却难以长久留存,开篇便将对牡丹凋零的惋惜之情鲜明地表达出来,奠定了全诗惜花的情感基调。颔联“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由花及人,由物及情。牡丹的红艳褪去,如同青春悄然逝去,这般时光易逝的感慨让人不禁垂泪。即便曾经的娇艳已荡然无存,诗人依旧独自倚栏凝望,那份不舍与怅惘在“犹倚栏”的动作中尽显,将惜花之情与对时光流逝的叹惋交融在一起,情感更添一层深沉。颈联“积藓下销香蕊尽,晴阳高照露华干”,细致刻画了牡丹凋零后的景象。堆积的苔藓下,曾经芬芳的花蕊已全然消散,再无踪迹;晴朗的阳光高照,清晨凝结在花瓣上的露水也已干涸。两句以写实的笔触,从香蕊、露水等细节入手,描绘出牡丹凋零后的衰败与荒凉,与此前的盛放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了对牡丹逝去的惋惜。尾联“明年万叶千枝长,倍发芳菲借客看”,笔锋一转,由眼前的凋零转向对未来的憧憬。诗人想象着明年此时,牡丹定会枝繁叶茂,万千枝叶舒展,绽放出比今年更加浓郁的芬芳,再次供游人欣赏。这两句打破了前文的伤感氛围,传递出一种对美好事物循环往复的乐观期待,让全诗在惋惜之中又透出一丝希望,情感更为丰富。
上一篇:唐·熊孺登《日暮天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