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o

朝代:唐作者:徐夤浏览量:2
fèi
yuàn
huāng
jiē
bàn
绿
tái
ēn
shū
cháng
xìn
hèn
nán
kāi
鹿
shí
shí
chǔ
wáng
sūn
lái
lái
nèn
jiāng
lán
zhī
rǎn
jiǎn
dāo
cái
yān
zhāo
hòu
duō
qīng
shì
qiān
zǎi
liú
fāng
guō
kuí
tái

译文

废弃的皇家园林里,荒凉的台阶旁长满了青苔,曾经受宠的宫人被疏远,心中怨恨如枷锁难以释怀。姑苏城外的麋鹿饥肠辘辘,四处觅食,楚地水泽边的贵族子弟,究竟还会不会归来。草色嫩绿如被蓝草汁液浸染,叶片整齐得仿佛被巧匠用剪刀修剪过一般。燕昭王去世后,世间虽多贤士却无人赏识,唯有郭隗筑台招贤的故事,历经千年仍被传颂。

逐句剖析

"废苑荒阶伴绿苔":废弃的皇家园林里,荒凉的台阶旁长满了青苔,

"恩疏长信恨难开":曾经受宠的宫人被疏远,心中怨恨如枷锁难以释怀。

"姑苏麋鹿食思食":姑苏城外的麋鹿饥肠辘辘,四处觅食,

# 食:一作应。

"楚泽王孙来不来":楚地水泽边的贵族子弟,究竟还会不会归来。

# 来:一作已。

"色嫩似将蓝汁染":草色嫩绿如被蓝草汁液浸染,

"叶齐如把剪刀裁":叶片整齐得仿佛被巧匠用剪刀修剪过一般。

"燕昭没后多卿士":燕昭王去世后,世间虽多贤士却无人赏识,

"千载流芳郭隗台":唯有郭隗筑台招贤的故事,历经千年仍被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草》是唐代徐夤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草为切入点,融合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展现了对盛衰兴亡的哲思与对知遇之恩的追慕。首联以荒废的宫苑与苔痕斑驳的台阶开篇,暗喻昔日繁华消逝后的寂寥,隐指君恩淡薄带来的失落感。颔联化用吴王荒政、楚人失国的典故,通过麋鹿啃食青草的自然场景与王孙迟疑不归的疑问,暗讽统治者失德导致的民生凋敝。颈联笔锋陡转,以清新笔触描摹春草的鲜嫩色泽与整齐形态,蓝汁染翠、剪刀裁齐的比喻既具视觉冲击力,又暗含对生命力的礼赞。尾联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史实,点明明主重才方能青史留名之理,将咏物升华为对治世之道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文学家

徐夤(?~920?),唐末五代文学家。字昭梦,一作徐寅,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宁进士,曾官秘书省正字。博学多才,工诗擅赋,著作颇丰。其诗长于咏物,如《斩蛇剑赋》《御水沟赋》,脍炙人口,远播异域。主要作品有《探龙》《钓矶》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废苑荒阶伴绿苔,恩疏长信恨难开”,首句以“废苑”“荒阶”“绿苔”三个意象叠加,勾勒出荒废宫苑的萧瑟图景。绿苔蔓延于荒芜的台阶,暗示人迹罕至、岁月流逝,暗含对昔日繁华消逝的怅惘。“长信”或指汉代长信宫,代指失宠后妃的居所,亦隐喻君恩疏离。此句以“恩疏”与“恨难开”的因果关联,点出权力更迭中人际关系的冷暖,情感凝练而克制。“姑苏麋鹿食思食,楚泽王孙来不来”,化用吴王夫差建姑苏台而亡国的典故,麋鹿本为荒野之物,反成台榭主人,暗讽统治者奢靡误国。叠字“食思食”强化麋鹿觅食的本能,反衬人事荒废的悲凉。“楚泽”指楚地水泽,“王孙”代指没落贵族。疑问句式既写王孙徘徊无依的境遇,亦暗含对历史兴亡的诘问,虚实相生中透出苍茫感。“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转写草的生机,以“蓝汁”为喻,将草色之嫩绿具象化,突破传统“青草”意象的固定表达,凸显诗人对自然色彩的敏锐捕捉。“剪刀裁”以拟物手法写草叶的整齐划一,既暗合春风化雨的自然规律,又赋予静态草木以动态的工艺美感,与首联荒芜形成对照。“燕昭没后多卿士,千载流芳郭隗台”,借战国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史实,直言明君逝去后贤士徒增却无人赏识的困境,暗含对当世人才埋没的批评,笔法含蓄却锋芒暗藏。结句落脚于郭隗受重用后名垂青史的典故,既呼应前文历史兴衰的主题,又以“流芳”点明知遇之恩的永恒价值,在苍凉底色中透出些许亮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蠙《自讽》

下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毛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