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凉飙满玉堂":为了让凉爽的疾风充满华丽的厅堂,
"每亲襟袖便难忘":每当贴近衣襟袖口,便让人难以忘怀。
"霜浓雪暗知何在":当霜雪浓重、天色暗沉时,它又在哪里,
"道契时来忽自扬":当节气相合、时机到来时,它又忽然被扬起。
"曾伴一樽临小槛":它曾伴随一杯酒,来到小栏杆旁,
"几遮残日过回廊":多次遮蔽着残阳,走过曲折的回廊。
"汉宫如有秋风起":倘若汉宫中秋风乍起,
"谁信班姬泪数行":谁又会相信班姬为此流下数行泪水。
唐末五代文学家
徐夤(?~920?),唐末五代文学家。字昭梦,一作徐寅,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宁进士,曾官秘书省正字。博学多才,工诗擅赋,著作颇丰。其诗长于咏物,如《斩蛇剑赋》《御水沟赋》,脍炙人口,远播异域。主要作品有《探龙》《钓矶》二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为发凉飙满玉堂,每亲襟袖便难忘。”开篇点明扇子的用途——在玉堂中制造凉风。“为发凉飙”直接说明其功能,“满玉堂”显示环境的华美,暗示主人身份或场景的雅致。“每亲襟袖便难忘”则从人的感受切入,扇子贴近衣襟衣袖,亲密无间,以至于难以忘怀。这里“亲”字拟人化,赋予扇子情感,表现人与物的亲近。颔联“霜浓雪暗知何在,道契时来忽自扬。”前句以“霜浓雪暗”反问,暗示季节从夏秋转向寒冬,此时扇子本应被闲置。后句“道契时来”笔锋一转,当时节契合(可能指夏日来临),扇子又被自然挥动。这里“道契”指与时机的默契,扇子的命运随季节流转,暗含物随境迁的感慨,也隐喻人事的起伏。颈联“曾伴一樽临小槛,几遮残日过回廊。”转入回忆,具体描写扇子陪伴主人的温馨场景。“曾伴一樽”写主人与扇子共饮,“临小槛”点明地点,画面闲适;“几遮残日”则是夏日午后,扇子遮挡夕阳,走过回廊,细节生动,展现日常的亲密。这两句通过具体场景的回忆,强化扇子与主人的情感联结。尾联“汉宫如有秋风起,谁信班姬泪数行。”用班婕妤的典故。《怨歌行》中班婕妤以团扇自喻,秋至而被弃,泪湿团扇。此处反用典故:若汉宫秋风起,谁会相信班姬会流泪?实则暗指,当秋风起时,扇子被弃,班姬的泪水本是必然,但此处反问,更突出扇子被弃的无奈,也隐含对自身或友人命运的感慨——曾经亲密,终将被冷落,情感深沉。
上一篇:唐·张胜之《山出云》
下一篇:唐·储光羲《杂咏五首·池边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