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cóng
shì
mào
fàn
dòng
tíng

朝代:唐作者:张说浏览量:1
píng
wàng
shàng
lián
tiān
lín
jǐng
qiān
xún
xià
dòng
quán
jīng
shuǐ
shàng
guāng
huá
mǎn
shì
chéng
zhōu
dào
biān

译文

站在巴陵远望秋天的洞庭,只有一座孤峰漂浮在水上。听说神仙也不敢靠近它,恍惚间还以为自己乘着小舟一直划到了太阳的旁边。

逐句剖析

"平湖一望上连天":站在巴陵远望秋天的洞庭,

# 望上:一作水望。,平湖:指洞庭湖。

"林景千寻下洞泉":只有一座孤峰漂浮在水上。

# 下:放进。,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忽惊水上光华满":听说神仙也不敢靠近它,

# 光华:光辉。

"疑是乘舟到日边":恍惚间还以为自己乘着小舟一直划到了太阳的旁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是唐代诗人张说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阔大视角描绘洞庭浩渺之景,“平湖一望”写水天相接的苍茫,“林景千寻”绘层峦叠翠倒映深泉的幽邃,展现湖山相映的雄浑气象;后两句笔锋陡转,以“忽惊”“疑是”勾连想象,将波光粼粼的湖面幻化为日边仙境的璀璨光华,虚实相生中暗含超凡脱俗之思。全诗语言雄健清丽,意境壮阔而富有张力,颇具盛唐山水诗宏放开朗的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洛阳(今属河南)。曾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张说为文精壮,注重风骨,尤长于碑志,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贬官岳阳期间,诗风凄婉有情致。他三拜宰相,辅弼文治三十年,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又喜奖掖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翰、王湾等皆受其提携,对盛唐文学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诗歌《巡边在河北作》,传奇《梁四公记》《镜龙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此诗既是对洞庭湖壮丽风光的生动摹写,也是诗人借山水抒怀的典范之作,展现了张说在逆境中仍保持的豁达胸襟与积极用世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人用了乘槎上天的典故,第一句的描写惯例也获得了新的意义。这里将简单的泛舟湖上转换成超脱的体验,运用乘槎上天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原本单纯的泛舟湖上的场景,与神话传说相结合,赋予了诗歌超脱尘世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情怀,提升了诗歌的意境和格调。

3. 分段赏析

“平湖一望上连天”一句是描写洞庭湖的远景。“平”字点明湖面的开阔与静谧,毫无波澜的湖面给人以平和之感;“一望”描绘出诗人纵目远眺的姿态,将视野延展至无尽处;“上连天”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展现出湖水与天空相接的壮阔画面,凸显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开阔的基调。“林景千寻下洞泉”一句着重刻画了洞庭湖岸边的景致与水中倒影。“林景千寻”以夸张之笔极言岸边林木的高耸挺拔,“千寻”强调树木高大巍峨的气势;“下洞泉”则描绘出林木的倒影深入湖水之中,仿佛直达湖底清泉。此句将岸上实景与水中虚景巧妙融合,一实一虚,一动一静,展现出湖水的清澈透明,以及景物相映成趣的和谐之美,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忽惊水上光华满”一句描绘了湖面上光影突变的瞬间。“忽惊”二字生动地表现出这种变化的突然性,使诗人和读者都猝不及防;“光华满”则形象地描绘出水面上突然洒满光芒的绚丽景象,可能是阳光穿透云层,或是波光因风或舟行而激荡闪烁。此句打破前两句的静谧氛围,为诗歌增添了灵动鲜活的气息,也暗含诗人面对这一景象时的惊喜之情。“疑是乘舟到日边”一句由眼前的光影奇景引发联想。诗人运用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置身于虚幻之境,恍惚间觉得仿佛乘着小船来到了太阳的旁边。“疑是”二字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到日边”化用典故,暗喻仙境,使诗歌从对现实景物的描写陡然上升到超凡脱俗的境界,既表达出诗人对洞庭湖壮美景色的沉醉,也流露出其在山水之间获得的精神超脱与心灵慰藉。

4. 作品点评

在唐诗的发展脉络中,这首诗作呈现出极具代表性的过渡特质。往昔,宫廷文学惯用的华丽辞藻常作为可有可无的装饰,仅在诗篇末尾稍作点缀,全然不顾其与诗歌整体结构的呼应及内在关联。而张说的这首作品,则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盛唐诗歌的独特韵味,在谋篇布局上精心构思,为最终呈现的核心意象悉心营造出与之相得益彰的景物意境 ,使诗歌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精妙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徐夤《恨》

下一篇:唐·祖咏《苏氏别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