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扉在石层":把门开在峭壁上,
# 在:一作“坐”。,开扉:开门。扉,门扇。
"尽日少人登":整日都很少有人能爬上来。
# 尽:一作“终”。
"一鸟过寒木":一只鸟儿掠过寒冷的枯木,
"数花摇翠藤":几朵花在翠藤上摇曳起来。
# 数:一作“几”。
"茗煎冰下水":用寒冰下面的水煮茶,
# 茗:茶。
"香炷佛前灯":而香火居然燃着佛像前的灯。
"吾亦逃名者":我也是一个逃避名利之人,
"何因似此僧":什么原因使我看起来很像这岩居僧。
# 何因:什么缘故,为什么。《周书·薛善传》:“时晋公护执政,仪同齐轨语善云:‘兵马万机,须归天子,何因犹在权门。’”
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上元县主簿、筠州推官。其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崇尚白描,多闲逸写景之作,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等警句为人所称引。代表作品有《约客》《数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僧人岩居生活的诗作。诗歌通过对岩居环境的刻画与僧人日常的勾勒,展现了居处石层人稀的清寂、鸟过花摇的幽微,以及煎茶燃香的简素生活场景,营造出清苦淡泊的生活境界。尾联以“逃名者”自况,抒发了诗人对岩居僧人清修生活的向往之情,整体凸显出“清”的美学追求与超脱世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颈联“茗煎冰下水”以取冰下清泉煎茶的细节,暗喻僧人高洁情怀,仅言煎茶一事,足见其生活清苦与心性淡泊;“香炷佛前灯”以佛前燃香的细节,呼应诗题“僧”字,明确人物身份,避免与隐士混淆,强化“清”的生活特质。直抒胸臆:尾联“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直接抒发情感,诗人直言自己也是逃避声名之人,却发出“何因似此僧”的疑问,将对岩居僧清寂生活与淡泊心性的向往之情直接表露,既收束全诗对僧人居处、环境、生活的描写,又通过直白的自我剖白,强化了对这种超脱尘世生活的倾慕,使全诗由描写转向抒情,情感表达鲜明而强烈。
3. 分段赏析
首联紧扣诗题,以“开扉石层”描绘居处隐于层岩之间,以“尽日少人登”凸显其荒僻少至,既交代僧人避世而居的环境,亦暗合全诗“清”的基调。颔联“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刻画细腻,“过”字看似寻常,却于清寂之境中传递出僧人悠然无争的心境,较“落”“飞”等字更显凝练传神;“寒”字既实写树木藤蔓缠绕的清寒之景,亦暗写僧人内心的孤寂淡泊,炼字兼具写实与写意之效,于平淡中见艺术匠心。颈联具体展现僧人生活,“茗煎冰下水”以取冰下清泉煎茶的细节,暗喻其高洁情怀,仅言煎茶一事,足见生活清苦与心性淡泊;“香炷佛前灯”则呼应诗题“僧”字,明确人物身份,避免与隐士混淆,进一步坐实“清”的生活特质。尾联直抒胸臆,诗人以“逃名者”自比,抒发对岩居僧人生活的向往之情,将前文铺陈的居处之清、环境之清、生活之清收束于主观情感,使全诗结构完整,主题鲜明。
下一篇:宋·王琪《九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