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向石栏立":我走到了溪水边,凭倚着石栏,
"清寒不可云":心中的思潮难以表达,只觉得四周阵阵清寒袭人。
# 不可云:难以表达。云:说。
"流来桥下水":那桥下哗哗流淌的泉水,
"半是洞中云":多半是山洞里的白云化成。
# 半:顾校:一作疑。
"欲住逢年尽":我多想在这里住上一阵子,可又正逢一年将尽,
"因吟过夜分":对着这美景留恋忘返,再三吟咏,不知不觉已过了夜半时分。
# 夜分:夜半。
"荡阴当绝顶":山顶的小湖是如此地寂静,
# 绝顶:最高的山顶。,荡阴:阴寒之气回荡弥漫。
"一雁未曾闻":连栖息的大雁,也一声不吭。
# 一雁未曾闻:雁荡山上有雁湖岗,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秋天时鸿雁常来栖宿。这句意谓天寒,雁已离去。
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上元县主簿、筠州推官。其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崇尚白描,多闲逸写景之作,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等警句为人所称引。代表作品有《约客》《数日》。
1.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首联“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直接切入山寺环境,通过“石栏”“清寒”两个意象构建出幽寂清冷的氛围。
2. 分段赏析
首联“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便将自身置于山寺情境之中,既摹绘环境,又抒发内心之感。诗人描绘自己悠然漫步于寺内,于流水畔驻足,轻倚石栏,只觉一股难以言喻的清寒萦绕身心。清寒本是对外界气候的直观感知,表述起来并非难事,然而诗人却言“不可云”,原因有二:其一,时值岁暮,山中寒气凛冽,寒冷之感自然强烈,但这并非诗人唯一的体验;其二,这般幽谧寂静之境,更在诗人心中催生出一种别样的清寒之思,此思复杂深沉,融淡泊名利、澄净心境、超脱尘世等诸般感受于一体,难以用言语精准概括,故而只能以“不可云”三字含蓄表达。虽“不可云”,但诗人情感需得抒发,于是巧妙借景传情。颔联“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是众口传颂的名联。诗人凝视桥下潺潺清寒之泉,思绪随流水溯源而上,抬头仰望,但见岩洞幽深莫测,由此推想泉水之清寒,乃因它是由石洞中的云朵幻化而成。如此书写,不仅将环境的清寒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将诗人高洁的品格与情怀隐匿其中。这种表现手法,正是诗家所言的“不写之写”,恰似“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元好问《论诗》),不直言其意,留待读者细细品味,亦契合司空图《诗品》中含蓄之标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浅深聚散,万取一收。”颈联“欲住逢年尽,因吟过夜分”直抒胸臆,坦诚吐露心声,在表达情感时先抑后扬,出句言自己本欲在此小住一段时日,奈何时近年关,不得不归家;因无法留居之憾,对句便写自己在寂静幽深的环境中反复吟诵诗篇,不知不觉已至深夜。如此书写,又与前文相互呼应。尾联“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以景衬情,更显淡泊之意。雁荡山顶有一湖泊,四季不涸,乃越冬大雁栖息之地,雁荡山之名亦由此而来。诗中言听不见一声雁鸣,此乃实写,同时借此烘托出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氛围。诗人在如此深夜仍流连忘返,其胸怀气度,自是不言而喻。
3. 作品点评
此诗风格与贾岛、姚合相近,诗中不见用典之迹,于写景造境上,以简约平实之笔勾勒,不见雕琢之痕。其结构精巧严谨,如匠人筑屋,丝丝入扣;意境清瘦幽邃,似寒梅傲雪,孤高自守。诗家对字句反复琢磨、精心锤炼,却不着斧凿之工,尽显自然天成之妙。
# 称赞颈联“在四灵中最为掉臂游行”。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上一篇:宋·张耒《种芭蕉》
下一篇:宋·陈襄《和东玉少卿后池群雁》